辣椒根部病害的识别和防治

浏览次数:430
    辣椒定植以后,极易发生根腐病、青枯病和疫病,造成植株成片病死,严重减产,损失极大。为了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做到对症下药,及时防治。现将其发生症状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症状识别

    1.1根腐病 一般在辣椒定植后至采果盛期发生,主要为害辣椒茎基部及维管束,染病植株的枝叶白天发生萎蔫,傍晚至次日凌晨恢复,反复多日后导致整个植株枯死。观察根部,病株的根及根茎部皮层呈浅褐色至褐色腐烂,而且易剥离,茎内维管束褐变,多由支根蔓延至主根,该病近年为害呈上升的态势,成为生产上的重要问题。

    1.2青枯病 是一种细菌性病害,苗期症状表现不明显,该病多在辣椒开花期间发生,定植后从主根基部开始逐步枯死,根茎的表层不变色,根茎部维管束变成暗褐色。发病初期植株顶部几张叶片开始萎蔫,中午前后极为明显;傍晚至天明和阴雨天顶部叶片恢复正常,反复多日后,萎蔫逐渐加剧,造成全株萎蔫死亡。病茎维管束变褐色,病重的植株如将病茎作横切面检查,略加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溢出(即菌脓),病株茎下部常有不定根出现。

    检查青枯病的简易方法是,切取一小段病茎,撕去表皮,放于玻璃管或小杯中,注入清水,静置几分钟后,可见有污浊物(细菌)从病茎下方切口涌出,逐渐扩散于水中,即可确定为青枯病。

    1.3疫病 染病后植株根茎部初呈水渍状,后变黑褐色很快绕茎一周,病部稍缢缩,造成整个植株萎蔫枯死。在危害根茎部的同时,还危害植株的茎杈分枝,一般表现为褐色或黑褐色条形病斑。

    2发病条件

    以上几种病害,一般都借灌水及农事操作传染,进行再侵染。连年重茬栽培,致使土壤中病菌含量不断增加,再加上棚室内高温高湿小气候,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尤其在灌水和培土后,根际通气不良,更易促成根部病害的流行。

    2.1根腐病 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辣椒长期连作套种、土质较黏、湿度大等因素。借雨水溅射传播,从伤口致病,病部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早春和初夏阴雨连绵,地块低洼积水,田间郁闭高湿,根茎有伤口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会加重发病。22~26℃最适合发病。

    2.2青枯病 病菌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通过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多从寄主的根部、茎部的皮孔或伤口侵入,前期处于潜伏状态,坐果后遇有适宜条件,该菌在寄主体内繁殖,向上扩展,破坏细胞组织,致茎叶变褐萎蔫,当土壤温度达到20~25℃、气温30~35℃,田间易出现发病高峰,尤其大雨或连阴雨后骤晴,气温急剧升高,湿气、热气蒸腾量大,更易促成该病流行。此外,连作重茬地或缺钾、管理不细的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或酸性土壤均利于发病。

    2.3疫病 疫病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辣椒挂果后最易受害。田间温度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疫病发生较重,尤其是大雨过后天气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疫病发生较重并迅速蔓延。连作地发生更为严重。

    3防治方法

    3.1合理轮作,科学安排茬口 前茬以十字花科、豆科蔬菜以及葱、蒜等为宜,尽量避免与茄果类、瓜类等作物连作,减少土壤内病菌的积累。

    3.2加强管理 适时通风换气,降低棚室内的湿度;适时采取小水浇灌或膜下滴灌,不可大水漫灌,杜绝田间积水;避免过早过深进行根际培土;适量增施磷钾肥料,保证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辣椒的自身抗病能力。

    3.3清洁田园 经常注意观察辣椒生长状况,一旦发现病株要及时拔掉,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并将植株周围的病土清除或进行灌药处理,从而控制病菌的传播蔓延,降低发病率。

    3.4药剂防治 搞好病害的预测预报工作,经常进行田间观察,发现病害后要在发病初期,及早施用对症农药,进行灌根防治。根腐病可用50%甲基硫菌磷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绿亨2号500倍液灌根。防治辣椒疫病可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的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灌根。青枯病用绿乳铜600倍液,100~200毫克/升的农用链霉素和500倍液爱多收混匀浇根。一般每次每株药液量200~300克,7天浇灌1次,连续浇灌3~4次。要注意做到交替使用农药,以防产生抗药性而影响防治病的效果。


[ 蔬菜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