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 修改/删除信息 | 帮助 |
您好,欢迎来到民发发农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蔬菜种植 » 黄瓜种植技术 » 黄瓜菌核病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方法 正文

黄瓜菌核病的发生及无公害防治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324
    在近几年的黄瓜保护地栽培中,黄瓜菌核病的发生有日渐严重的趋势,特别是在秋冬茬的栽培中遇到连续阴天的情况下则发病更重。菌核病一定要利用保护地小气侯可调控的有利条件进行综合防治,利用茎干涂抹法治疗菌核病有特效。

    1.病源及危害症状

    黄瓜菌核病病源属于核盘菌,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在干燥的条件下可以存活,4~11年,在水中1个月就会腐烂。

    露地、保护地黄瓜均可发病,在保护地中发病最重。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感染此病,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果实感病多在残花部,茎蔓感病多在近地面的茎部或者主侧枝分枝处,感病部位先是呈现水浸状腐烂,并长出白色菌丝,后期菌丝纠结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一般菌核混在土中或附在种子上进行越冬或越夏,进入田间后遇到适宜的条件便可萌发出子囊盘并散发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侵染。先侵染花部,带病的残花落到茎上引起茎部感染,感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后期大量纠结成菌核,菌核再萌发形成新的侵染源进行再侵染。

    本菌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85%以上,温度在15~20℃时有利于菌丝的萌发、生长、侵入及子囊盘的产生。因此高湿、低温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在北方的2~4月份和10~11月份发病最重。

    3.防治方法

    采用温湿度调控法来抑制该病的发生,再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法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的发生。

    3.1农业防治 上茬作物收获后深翻或改土,要深翻至25厘米以上,将菌核深翻到土中来抑制其萌发,或者把表层25厘米的土层换成大田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和水生作物轮作,或者在夏季灌水浸泡1个月,也可有效地降低土中的菌核基数。

    3.2物理防治 播种前用10%的盐水漂种2~3次,淘汰出菌核;或采用紫外线棚膜,可抑制子囊盘和子囊孢子的产生;还可采用高畦覆地膜法来抑制子囊盘出土散放孢子,减小病源。

    3.3生态防治 利用温湿度调控法来抑制菌核萌发,上午以闷棚升温为主,下午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来降低结露时间,早春日均温可控制在29℃或是31℃高温,相对湿度在65%以下可减少发病;防止灌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可延长灌水间隔期。

    3.4茎部涂抹防治 当菌核病感染茎部时可以用小刀将白色菌丝和腐烂组织刮掉,露出新组织,然后用多菌灵原药或扑海因原药直接涂抹上去,当天便可控制病情发展,第二天便可治愈,只要病斑还未绕茎1周,用此法就可治好。菌核病感染茎部时在前期时不易发现,可以在叶部发病后,利用中午高温光线强时,到棚中观察一下,这时蒸腾作用最大,表现出萎蔫状的植株,便是感染了菌核病,其他的黄瓜根茎部病害如枯萎病、蔓枯病等都可以通过此法来早发现早治疗。

    3.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10%速克灵烟剂或40%百菌清烟剂熏棚,每667平方米每次用药250克熏10个小时以上,第二天通风半小时后方可进棚;用5%的百菌清粉尘剂进行喷撒,每667平方米每次用1千克左右;用50%的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进行喷雾,每7~8天1次,连喷3~4次。
 
 
[ 蔬菜种植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更多..最新技术
推荐技术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