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防治现状及综合防治措施

浏览次数:401
    黄瓜霜霉病是湖南省黄瓜生产上最常见的病害,该病在各个黄瓜产区均有发生,具有发生快、流行迅速等特点,经常造成黄瓜生产的重大损失,发病田,严重可减产10%~30%,局部田块可导致植株死亡率50%以上,甚至绝收。黄瓜发生该病后,叶片枯黄,结瓜少而小,拉秧提前或未结瓜就死亡,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为此,我们从2005年开始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分述如下。

    1 防治现状

    1.1 防治方式单一、化学防治占主导

    盲目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化学防治相对省工省时、防效迅速明显,广大农户依然把它当作防治黄瓜霜霉病的首选,甚至唯一选择,很少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其他防效相对较慢的防治措施。大量重复施用化学药剂不仅加大了病原菌的选择压力,从而降低防效,而且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

    1.2 防治药剂老化、防治方法不科学

    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兼容性好的新农药因为相对价格较贵,推广应用速度不快,许多农户仍长期使用甲霜灵、乙膦铝等常规内吸性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见病就打、重复使用同种或同一类型的药剂,导致病原菌对这些杀菌剂普遍产生了抗药性。另外防治方法不科学,施药不及时,造成防效不理想;防治次数多,用药量大,农药残留量超标,安全卫生质量受到威胁。

    1.3 施药器械落后、防治技术不到位

    黄瓜霜霉病防治器械仍以20世纪70~80年代推广的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为主,费工费力,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农药有效利用率低,防治效果得不到保障。且进行防治时采用喷雨或粗喷雾的方法,或用水量不够,致使黄瓜叶面等发病部位药液覆盖不周,降低了防治效果。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①清洁菜园,病区灭菌处理 黄瓜收获后,拔除残株败叶集中沤肥或烧毁,以减小残留在田中的病原数量。重发病地块,在收获结束、拔秧之前,每667平方米用5%石灰水100kg均匀喷布全株和地面或每667平方米用熟石灰粉20kg进行喷粉处理。

    ②种子处理 用50℃温水恒温浸种20min,捞出后冷浸3~4h,进行药剂拌种,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按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0.3%拌种,拌种后催芽播种。

    ③培育壮苗 选好苗床,进行苗床消毒,培育无病壮苗,可用50%福美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每1平方米用混合药8g加细干土20kg混匀制成药土,1/3撒入苗床,2/3盖种。苗期喷施1次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止病原侵染。适时换茬移栽。

    ④提高耕作水平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或实行水旱轮作;推行套种技术,如辣椒间作套种黄瓜;适当提早定植,避开发病高峰期;选择地势高、通风好、排灌自如、雨住沟干的田块;用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优良黄瓜品种作接穗实行嫁接防病。

    ⑤加强栽培管理 控制种植密度(3700~3800株/667平方米),采用双行高垄插签种植,签高2m以上,株行距30cm×60cm。在黄瓜生长的中后期及时整枝吊蔓,减少叶面重叠,有利于空气流通,降低空气湿度。及时清除老叶和病叶病枝,进行集中烧毁或者填埋。科学灌水,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采用滴灌、膜下软管滴灌或膜下沟灌技术,时间最好安排在晴天的上午。推广地膜全覆盖栽培技术。

    ⑥科学施肥 一是增施有机肥,可于定植前667平方米施5000kg优质有机肥和30kg磷酸二铵作底肥,按1m的行距开50cm深的沟,沟内施40cm深的有机肥,上面撒施磷酸二铵。二是巧施地面追肥,植株生长期间对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吸收比例约2∶1,黄瓜采收后隔10天每667平方米随水追施20kg尿素或硫酸铵水,同时追施腐熟有机肥,以保证各种营养元素的充分供应,增强植株抗病性。三是适时喷施叶面肥,盛瓜时在叶面喷0.5%糖尿液(白糖、尿素各0.5kg,加水100kg),可显著提高植株抗性。

    2.2 选抗性品种

    当前种植的黄瓜品种中,高抗霜霉病的品种很少,小斑类型、钝角类型、少斑类型和瘤状物少的类型相对较抗霜霉病;植株长势茂盛、根系发达、节间短、叶片大、叶色绿的品种抗性好。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中农2号、中农7号、中农8号、中农1101号、津春2号、津春3号、津春4号、津杂2号、津杂3号、津杂4号、天津密刺、碧春、杭州青皮、日本小青瓜等,可根据不同的栽培条件和季节合理选用。

    2.3 生物防治

    芽孢杆菌Z-X-3、Z-X-10对黄瓜霜霉病菌的萌发有良好地抑制作用,对黄瓜霜霉病的治疗和保护效果甚至超过了化学药剂克霜氰;另外,申宏波等人在黄瓜上喷施一定浓度的Harpin蛋白制剂,可促使植株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增加而提高黄瓜对霜霉病菌的抗性。

    2.4 生态防治

    ①变温管理 结瓜期晴天日出后,使棚(温)室的温度迅速上升到25~30℃,达到30℃时通风,使温度最高不超过33℃;下午适当通风使温度降至20~25℃;上半夜温度控制在15~20℃,后半夜控温在10~13℃。阴天、下雨天应适当通风。当外界最低气温高于12℃时可整夜通风。

    ②高温闷棚 利用霜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30℃以上活动缓慢、42℃以上停止活动甚至死亡的特性,在霜霉病发生初期采用高温灭菌的方法处理2~3次,能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选晴天上午10∶00左右关闭大棚,将温度计挂于黄瓜生长点附近,使棚内温度尽快升至45℃左右,保持2h,然后缓慢放风降温。由于高温易对黄瓜造成灼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苗期或植株生长弱的大棚不宜采用;二是连续阴雨天后忽然转晴禁止采用;三是闷棚的前一天或当天上午必须浇水,以保证黄瓜的需水和棚内的湿度;四是闷棚期间应不断检查棚温和植株生长点的情况,严防高温灼伤。

    ③湿度调节 霜霉病菌孢子产生的适宜相对湿度为85%以上,将棚内的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能有效防止霜霉病的发生。在外界气温高于18℃时,开棚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同时要完善排水设施,防止棚内积水。

    2.5 化学防治

    ①适宜的防治时间和次数 黄瓜霜霉病蔓延速度很快,预防和发病初期施药控制其发生流行。定植缓苗后喷洒1次药,以预防病原菌侵染;开花初期应及时喷施1次杀菌剂,防止植株受病原菌感染。发病初期即田间急性型病斑大量出现后立即开展防治,一般田间叶病率达到5%时开始用药,隔7~10天(多雨天气6~7天)再喷1次,连续2~3次,注意每月喷雾次数不多于4次。大雨、大雾后及时防治,效果较佳。

    ②科学用药 一是用好用足对口药剂,在一定范围内,用药量越多,杀灭病原菌的效果越好;二是提倡不同药剂合理轮换使用,尤其要注意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性杀菌剂之间的交替或混用,既可以有效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又能提高防治效果;三是进行药肥混喷,防病的同时提高黄瓜产量;四是掌握好喷药时间,根据药剂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的要求,把握好最佳喷雾时间,一般不宜在中午前后喷药;五是大力推广使用弥雾机和低容量喷雾,这样药液雾滴细、附着力强,杀菌全面,不留死角,可保证喷药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③对口杀菌剂 药效较好的有80%大生可湿性粉剂、58%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2.2%普力克、50%安克、53%雷多米尔、60%灭克可湿性粉剂、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72%霜疫清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甲霜灵铜可湿性粉剂、 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25%烯肟菌酯乳油、25%阿米西达悬乳剂、69%的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另外植物源药剂石楠枝、合欢叶、必效散、大黄、侧柏叶等提取液的抑菌效果也很突出。


[ 蔬菜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