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芽枯病

浏览次数:452
豌豆芽枯病又称湿腐病、烂头病,是豌豆上重要病害,全国豌豆栽培区普遍发生。

症状主要为害株端2-5cm幼嫩部位,初呈水渍状,在高湿或叶面结露条件下迅速扩展,呈湿腐状腐败,致茎部折曲。干燥条件下或阳光充足时,腐烂部位干枯倒挂在茎顶,夜间随温度下降湿度升高,病部又呈湿腐状。荚染病荚的下端蒂部先染病,初呈灰褐色湿腐状,后病荚四周长有直立的灰白色茸毛状霉层,中间夹有黑色大头针状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豆荚逐渐枯黄,病荚由蒂部向荚柄扩展,湿度大时可见许多半荚内有长灰白色茸毛半枯黄的豌豆,健部仍保持绿色。

病原Choanephoracucurbitarum(BerkeleyetRav.)Thaxter和Choanephoramandshurica(SaitoetNa8amoto)Tai称瓜笄霉和茄笄霉,均属接合菌亚门真菌。

C.cucurbitarum孢囊梗直立在寄主上,无色透明,无隔膜,不分枝,顶端膨大成大头针状孢囊,孢囊上又生许多小分枝,小分枝末端膨大成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大孢子囊直径40-50μm,小孢子囊生在球状孢囊上,小孢子囊大小13-14×11-12(μm),小孢子囊含2-5个孢子,多为3个,大小10-13×5-8(μm),多为单胞,柠檬形至梭形,褐色或棕褐色,表皮具纵纹。该菌寄生性弱,除为害西葫芦、黄瓜、冬瓜、双豆、烟草;辣椒外,还可侵染甘薯等。

C.mandshurica大小孢子囊都产生,多生在同一菌丝上,大孢子囊生在直立不分枝的孢囊梗顶端,主轴顶端呈双叉状分枝,孢子囊直径30-60μm,孢囊孢子两端各具一束纤毛。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的花器和果实。

发病特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侵染豌豆的花和幼果。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

棚室保护地栽植豌豆,遇有低温、高湿条件或浇水后放风不及时、放风量不够及日照不足、连续阴雨,该病易发生和流行。露地豌豆该病流行与否主要取决于结英期植株茂密程度、雨日的多少和雨量大小、阴雨连绵、田间积水等情况。生产上栽植过密,株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2)与非豆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3)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及时整枝,防止田间郁闭;合理浇水,严防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科学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多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田间发现并应及时摘除残花、病荚,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发病中心。

(4)药剂防治。

开花期开始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克露或克抗灵或克霜氰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时可改用69%安克?锰锌1000倍液。

常用药剂杀毒矾、百菌清、甲霜灵?锰锌、甲霜胺锰锌、乙磷?锰锌、甲霜铜、克露、克抗灵、克霜氰、加瑞农、安克?锰锌。


[ 蔬菜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