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黄金"黄姜"大棚有性繁殖规模化育苗

浏览次数:493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Dioscoreace.C.H.Wright),含有薯蓣皂苷配基,俗称皂甙元或皂素(下称皂素),是提取薯蓣皂素的理想植物,有“药用黄金”之称。种植黄姜有较高的经济回报,在全国发展很快,许多县乡建立了黄姜生产基地,把种植黄姜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发展规模呈直线上升。常规以根状茎无性繁殖,需种量大、成本高,而且黄姜的快速发展又导致种源严重不足、品种混杂、产量下降等问题。采用有性繁殖是较好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之一。

  1材料与方法

  1.1有性种子的培育

  建立种子培育基地1公顷,从湖南的石门、安化,陕西内乡县,云南的丽江、红河,湖北的房县、郧西、宜昌、长阳、远安等地区引进和搜集优质资源,混合栽种在种子培育基地,使其自然授粉。管理上着重促进花、果、实的形成,以保证种子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在采种园播种时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复合肥。架条要在1.8m以上,初花期喷施0.2%~0.4%磷酸二氢钾和0.1%~0.25%硼砂混合溶液;每隔7~10天喷一次,共喷3次。叶色较淡时加喷0.3%~0.4%尿素加海藻肥800倍液。及时疏掉雌株上的弱花、弱果,以保证种子质量。

  1.2种子采收和处理

  黄姜种子成熟的标志是果实生长饱满,蒴果由绿变蓝,最后呈黑蓝色,并且较坚硬,其内带翅种仁呈现棕黄色时,将蒴果采收。采收时因地、因时制宜,由于种子园的黄姜是个杂合群体,成熟期不一致,应分批采收。采回的蒴果拣净叶片后摊放在通风阴凉处晾一周,为防止蒴果发热霉烂变质,摊放厚度不应超过20cm,待蒴果完全变蓝黑时再进行曝晒,开裂以后,就可轻轻翻动和敲击,让种子自然脱落。

  于12月中旬将采收晒干的种子,先用1000倍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水溶液,对种子消毒处理12h,捞出用30℃温水冲洗干净,再用30℃的温水浸泡10h,浸泡中不断搅拌,除去秕粒、虫粒,捞出晾干;然后用10mg/L的GA,浸泡处理24h,捞起沥干种子;最后用砂藏法处理20~30天,温度控制在2~5℃以下,湿度保持在50%左右。

  1.3种子催芽

  催芽室的大小根据催芽规模定,一般每批处理种子能力80kg,催芽室面积需20平方米,要求避光、通风、保温。以及配套催芽盘,然后建配套催芽架,把苗盘放在催芽架上,严格控温,催芽室留有通风孔。

  1月初开始催芽,催芽前用25%多菌灵800倍液将催芽室及配套设备消毒。然后把消毒好的锯末均匀撒入盘内,再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撒入盘内,面积为3500cm2,每盘用种1kg,约8万粒。放置到催芽室内催芽,头两天的温度控制在25~30℃,以后保持在25℃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保持避光、通风均匀。7天开始发芽,10~12天出芽50%,13~15天出芽达80%以上即可播种。

  1.4大棚育苗

  播种前一个月按90立方米/公顷准备营养土,用细砂土70%、草木灰10%、腐熟有机肥20%、高效复合肥5kg/立方米,充分搅拌均匀后压实,用塑料膜盖好备用。

  播种前半个月,深翻大棚苗床地30cm,作成宽1.2m,高0.2m的床,床面整平、细碎,把过筛的营养土均匀的撒入床面,厚约2cm,然后用25%的多菌灵800倍液喷雾消毒,在播前一周浇足水。1月中旬播种,播种方法是在床面上横向开浅沟,沟深2~3cm,行距15cm,把催好芽的种子均匀地撒播沟内,覆盖2cm的过筛营养土。另外把芽长2cm以上的种子按2cm的距离栽入沟内。

  播种后应注意保持床面潮湿,棚内温度保持20~28℃,通过揭膜、盖膜维持温度。温度较低时,在大棚内再搭一层小棚。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播后15天左右开始出苗。30天左右可长出1~2片完全叶。这时要经常给大棚通风,出苗50天至60天即4月初揭膜练苗,出苗3个月左右(4月末),大多数黄姜苗长到3~5片完全叶,即可出圃。练苗时如果雨水较多,用50%新灵800倍液喷雾,防治黄姜的病害,用虫多杀防治地老虎。保持苗床无杂草。

  1.5移苗栽植

  4月末5月初,当幼苗长到3片叶子左右,即可出圃定植,起苗时应保持苗根不损伤,尽量多带土,装到苗盘或纸箱里运输。选晴天定植,栽苗深度根据苗大小定,一般为2~3cm,定植后浇足定根水。

  2结果与分析

  2.1育苗、移栽的规模及成苗和成活率

  按上述方法育苗3年共育苗550万株,最高成苗率为89.6%;最高移栽成活率97.3%,移栽面积为37.7公顷。

  2.2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产量比较

  根据选生长最优单株测产结果:2001年5月7日移栽,2001年11月3日测产有性、繁殖单株根茎鲜重210g(生长6个月);而无性繁殖的为130g;生长2年无性单株为1850g,有性单株为2550g。第一、二年生有性优株根茎鲜重分别比无性优株增产61.54%、37.84%,同张友德的有性优株比无性优株增产121.4%~128.8%低,这是由于各自的遗传背景不一致的原因,但较大幅度增产是可以肯定的。

  2002年11月25日在同样栽培管理的条件下,对2年生的无性繁殖的黄姜生产田(2001年3月17日种植)测产,产量为26265kg/公顷;有性繁殖田(2001年5月7日定植),产量为30840kg/公顷。有性繁殖比无性繁殖增产17.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3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病害发生情况对比

  通过分别对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1000株黄姜定期定点调查褐斑病、根腐病两种主要病害,有性繁殖的发病率明显少于无性繁殖的发病率。褐斑病发病株数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多17.8%,根腐病发病株数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多21.4%。

  2.4直接和间接效益显著

  2.4.1降低成本

  采用无性繁殖方式用种3750kg/公顷,按现在市场价3.00元/kg计算,种子投入要11250元/公顷;而采用有性繁殖种苗繁殖以0.05元/株(销售价),按最高用苗15万株计算,降低用种成本3750元/公顷。

  2.4.2提高产量增效

  测产结果:有性繁殖比无性繁殖增产17.4%计算,增产鲜黄姜3825kg/公顷,37.7公顷有性繁殖田可增产144t。按2002年商品鲜黄姜2400元/t计算,可增加间接经济效益34.56万元。

  3结论与讨论

  经过3年的研究,建立的黄姜大棚有性繁殖技术体系,使黄姜有性繁殖从理论研究和小面积试验阶段,上升到较大面积的生产应用水平。

  大棚育苗成苗率达85%以上,比目前研究报道的成苗率56.6%高;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大棚育苗于12月进行种子处理,1月播种,4~5月起苗移栽,生长两个生育期采挖。改变以往露地3~4月播种、翌年春移栽、第三年秋冬采挖的技术,使生产周期由3年缩短为2年。

  有性种苗与同期栽种的无性种茎相比:提高产量17.4%、抗病性显著增强。这是由于有性种苗具有杂种优势,比长期无性繁殖种茎生活力旺盛,生产种子的亲本遗传基础比无性好,年生长期比无性长15~20天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黄姜大棚有性繁殖规模化育苗技术,对于解决各种生产区长期以无性繁殖为主,致使姜种退化、产量不高、病害日趋严重等局面的改观,具有重要意义。加快黄姜有性繁殖育苗技术推广普及,进行有性与无性交替,应是今后几年黄姜生产的较佳之举。
上一篇:火炬姜花
下一篇:生姜栽培要点


[ 蔬菜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