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豆锈病

浏览次数:560
[症状特点]主要危害叶片。被害叶片密生针头大的小锈斑,为病菌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未成熟的夏孢子堆,随着夏孢子堆的发育,表皮破裂散出锈色粉状物(夏孢子团)。后期叶片出现黑色小点,为病菌的冬孢子堆,但仅在广东南部地区偶然见到,广州及附近的毛豆一般只产生夏孢子堆。

[病原及发病特点]病原为豆层锈菌[PhakopsorapachyrhiziSyd.〕,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病菌主要以夏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通过借风雨传播完成病害周年循环。温暖多雨潮湿的天气或低洼潮湿的植地环境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全面调查。一些一般表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见毛豆霜霉病所列)是否也抗锈病,则有待于各地进一步调查。

[防治方法]

(1)注意寻找和选用抗病高产良种。

(2)合理密植,管理好肥水,避免植株徒长和土壤过湿,可减轻发病。

(3)及早喷药预防控病。可结合防霜霉病,于植株接近封行期开始,在喷施甲霜灵等防霜霉病药剂的同时,加入25%粉锈宁可湿粉2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000-1500倍液进行兼治。对以本病为主的田块,见病前可喷施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超微硫磺悬浮剂或29%石硫合剂水剂200-300倍液1-2次;见病后可改喷上述粉锈宁可湿粉或三唑酮硫磺悬浮剂(浓度同上)1、2次。
上一篇:早生大荚毛豆1号
下一篇:毛豆栽培技术


[ 蔬菜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