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甘蓝夜蛾

浏览次数:577
大黄甘蓝夜蛾

为鳞翅目,夜蛾科。别名夜盗蛾。幼虫又叫作地蚕、切根虫、截虫。

(1)为害情况及危害状甘蓝夜蛾的幼虫为杂食性害虫。3龄前群集叶背取食,3龄后分散危害,有暴光食性。受害严重时叶肉全被吃光,仅剩较粗的叶脉和叶柄;受害轻时叶子也被咬成大小不等的孔,影响产量。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5毫米,翅展40-50毫米,体灰褐色,头胸部及前翅颜色稍浓。复眼黑紫色。前翅前缘向后缘有多数不规则的黑色曲线及似云状蓝纹,中央部有灰白色的肾状纹及不规则的小圆形纹。后翅颜色稍淡。

卵馒头状,宽约0.6毫米,中央稍稍凹陷。卵初产下时黄白色,以后从中央及上部出现褐色的圈纹,至卵孵化前变为黑紫色。

幼虫孵化时体长约3毫米,颜色稍黑,全体有粗毛。到2龄时体长约9毫米,全体绿色。到3龄时体长约12毫米,出现明显的黑色气门线,全体也带有黑色。到4龄时体长约19.5毫米,大体上与2龄时相似,但色较黑。到5龄初脱皮时体长约24毫米,充分成长后体长约36毫米。6龄幼虫体长约40毫米,头部黄褐色,身体褐色或灰黑色,有很多灰黄色的细点。背线与侧线均细,色灰黄,两线之间每节具有一暗色影。腹面、腹足及尾足灰黄色,胸足褐色,气门灰黄色。身体灰黄色。身体各节背面有一似倒"八"字的黑纹。

蛹长约18毫米,纺锤形,赤褐色,臀刺2根,常并在一起。

(3)发生危害规律1年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蛹在第2年5月羽化为成虫,在被害作物叶背上产卵,卵期10天左右。幼虫约经30天老熟入土化蛹,蛹期60天。到7-8月间第2代成虫出现,以后第2代幼虫又为害作物,到老熟时则又潜入地下化蛹越冬。成虫白天在植物叶中潜伏,傍晚开始活动。产卵最盛的时期大约在晚上7-8时。卵成块状,分散产下。每块中的卵数由几粒到几百粒不等,平均100多粒。一雌虫最多能产卵近3000粒,平均产800多粒。初孵化出来的幼虫成群栖息,白天在叶里潜伏,夜间出来取食为害。叶被害部初呈透明状,后现出大小不等的穿孔。这时幼虫能吐丝下坠,也能自由爬行,因此群栖的数目大大减少。3龄以前的幼虫前2对腹足未长成,因此走路时背弓起如尺蠖;到3龄以后足始长全,白天多躲在叶里或土块下,夜间出来取食为害。5龄以前的幼虫白天一般在地上部潜伏,6龄幼虫白天多藏在根下土中,到夜间就出来食害。此虫的食量随着龄数而增加,6龄幼虫的食量比其他各龄显著增多,约占全幼虫期食量的80-90%。成虫趋光性不强,但对糖醋液的趋性很强。

(4)防治措施①诱杀与捕捉:成虫发生多时,可利用糖醋液诱杀器诱杀。可利用幼虫白天潜伏土中,夜间出来为害,而且被害幼虫倒在地面的特点,白天用手或用树枝拔开3-7cm深的表土进行捕捉。②药剂防治幼虫:老龄幼虫为害特别严重,白天又多潜伏在土中,药剂防治比较困难,因此最好在幼虫2-3龄时(被害叶出现小孔)即开始喷药。喷药次数可根据为害情况决定。此外,喷药时应注意勿使喷雾器碰到植株上,以免使幼虫震落,降低药效。③毒饵诱杀。


[ 蔬菜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