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 修改/删除信息 | 帮助 |
您好,欢迎来到民发发农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花卉种植 » 杜鹃种植技术 » 杜鹃常见病虫害 正文

杜鹃常见病虫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494
   杜鹃黑斑病杜鹃黑斑病也叫褐斑病,是杜鹃常见的多发叶斑病害。发病后叶片形成黑斑,渐渐干枯脱落直至植株死亡。该病主要危害杜鹃的叶子,是由杜鹃尾孢真菌侵染受害,病菌开始出现若干个褐色小点,随着小点的不断扩大,病斑相互连接成片,产生灰褐色霉菌丝,受害叶片从叶柄部开始,由绿变褐黄色提早脱落,严重时影响杜鹃的生长发育和观赏价值。病菌在叶片或病株上越冬,孢子随风传播。 

  该病的重发期一般多在高温多湿季节,温室中冬季也有发病现象,一般生长较弱植株、小苗、下部叶片、通风条件较差植株和西洋鹃(与毛鹃相比)发病较重,根据发病规律,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杜鹃栽培盆土要选用腐叶土,浇水pH值要在4.5至6.5之间,浇水基质要见干见湿,要经常浇施些腐熟的稀薄有机液肥,以促进植株健壮,叶片肥厚提高抵抗力,盆鹃要放于通风处,夏季要遮荫、防湿、防积水。病叶要及时摘除烧掉,并注意选择抗病品种,同时加强植物病虫害检疫工作。 

  (2)药剂防治:花后及时喷洒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或50%的多菌灵300倍液。另外可以定期喷洒药剂预防,可用保护性杀菌剂及杀菌剂混合施用,如保丽安加M大生45与可杀得交替施用可取得良好效果,或用1∶1∶150波尔多液每周一次连续喷2次。进入雨季每10天喷一次1∶1∶100波尔多液,连续喷施3至4次。 

  杜鹃黄化病 

  杜鹃黄化病是一种非侵染性病害,也是杜鹃栽培中一种常见病害。植株发生病变后,叶片变薄、褪绿、叶色苍白,因此也称此病为褪绿病,新叶缺绿明显,当新梢叶色变浅,叶肉变为黄色时,叶脉仍然呈绿色,这时一般确诊为缺铁症状,这种现象多发生在碱性土壤和使用偏碱性水浇花的地区。叶片出现病状后,光合作用即不能正常进行,轻时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及观赏价值,严重者会导致植株死亡。防治措施:要加强栽培管理,可结合灌水,浇灌硫酸亚铁溶液,叶面可喷洒0.5%的硫酸亚铁溶液,即可使植株叶面逐步恢复绿色。 

  杜鹃红蜘蛛 

  该雌成虫体长0.3毫米左右,暗红色,近椭圆形,体背隆起,足4对暗红色;雄成虫体长0.25毫米,楔形,扁平鲜红色。一年发生多代,成虫在植株根部越冬,主要在叶背面近叶柄部的主脉附近危害,逢6至7月份高温、少雨、干旱天气繁殖快,发生数量较多,危害严重时,被害叶焦枯脱落。 

  防治方法:人工防治,4月份以后经常检查,发现个别叶片有红蜘蛛时,可及时摘除虫叶烧掉。有条件的可人工释放天敌如瓢虫,草青蛉、蓟马等,进行生物防治。若发现较多叶片有红蜘蛛时,可进行药剂防治,如喷洒40%三氯杀螨醇800至1000倍液,对成虫、若虫、幼虫和卵均有较强的杀伤力,只要喷洒均匀效果良好。 

  杜鹃网蝽 

  杜鹃网蝽,也叫杜鹃军配虫,小臭大姐。成虫体长3.5毫米左右,黑褐色,翅上布满网状须前翅略呈长方形,静止时,翅上的黑褐色斑纹构成“X”状。若虫形似成虫,只是虫体嫩小无翅,长约2毫米左右,卵长0.6毫米,椭圆形,乳白色,产于中脉和较大的叶脉处,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淡黄色。 

  该虫一年发生3至4代,成虫于10月中下旬在树皮和土地缝隙等处越冬,第二年4至5月份开始活动,在叶背面取食为害,7至8月份为害最重,成、若虫喜群聚集在叶背面主脉附近,剌吸叶片的汁液,其分泌物形成较大的黄褐色锈斑,严重时叶片苍白,引起早落,影响杜鹃的生长、开花。 

  防治方法:(1)入冬后清除花木附近的落叶、杂草,深埋或焚烧,消灭越冬成虫。(2)药剂防治,5月份在越冬成虫出现后和第一代若虫发生期,喷80%敌敌畏乳油或50%螟松乳剂1000倍液,7至10天喷一次,连续喷洒2至3次。也可用3%呋喃丹每盆埋5克左右,效果也很好。 

  杜鹃蚯蚓、蛞蝓主要危害根部。有时蛞蝓也危害叶片,栽培所用介质要高温消毒,杀死虫卵,发现虫害,可用呋喃丹,铁灭克盆施防治。 
 
 
[ 花卉种植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更多..最新技术
推荐技术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