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玫瑰、月季白粉病

浏览次数:739
    症状 玫瑰、月季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嫩梢及花蕾。嫩叶染病初发病时嫩叶正、反面产生白色粉斑,扩展后覆满整个叶片,后变成淡灰色,有时叶色变为紫红色。致新叶皱缩畸形。成叶染病初在叶上生不规则粉状霉斑,后病叶从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渐变褐,致全叶干枯脱落。叶柄、新梢染病节间短缩、茎变细,有些病梢出现回枯,病部表面也覆满白粉。花蕾染病萎缩枯死,花尊、花瓣、花梗畸形。失去药用价值。

    病原 Sphaerotheca rosae (Jacz.)Z.Y.Zhao称蔷薇单囊壳和Sphaerotheca pannosa (wallr.Ex Pr.)Lev.称毡毛单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部后期出现的小黑点即病菌的闭囊壳,大小90―110μm,附属丝少且短,内生1个子囊,大小80一100×60―75(μm)。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20一27×12―15(μm)。无性态分生孢子成串,椭圆形至腰鼓形,无色,大小23―29×14―16(μm)。毡毛单囊壳菌丝体为毡状,菌落着生部位不变形,子囊孢子6―8个别于蔷薇单囊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上越冬。翌春病芽萌动,病菌随之侵染叶片和新梢。月季、玫瑰露地、温室、塑料棚均有栽培,分生孢子能终年不断地繁殖,且耐寒能力强,0℃也不致丧失其活力,因此分生孢子也是重要初侵染源,能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子囊孢子在侵染中一般不起作用。该菌生长适温21℃,最高33℃,最低3―5℃。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7%一99%时萌发率高,相对湿度23%,也有少数仍可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很低。条件适宜时,经72小时即可完成其无性循环,在田间则需时7―10天。露地5、6月和9、10月月季发病较多,在温室终年均可发生。栽植过密或偏施、过施氮肥,通风不良或阳光不足易发病。植株幼嫩期的嫩叶因含有b一丙氨酸,对该菌孢子萌发及发病有利。开红花的月季不抗病,尖叶蔓生的月季常较抗病。

    防治方法 (1)冬季修剪时,注意剪去病枝、病芽,发现病叶及时摘除。(2)加强管理,发病期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要注意通风透光,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发病。(3)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一9000倍液、波美0.2°一0.3°石琉合剂。


[ 花卉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