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 修改/删除信息 | 帮助 |
您好,欢迎来到民发发农业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花卉种植 » 菊花种植技术 » 菊花常见病害的种类与防治 正文

菊花常见病害的种类与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511
    菊花(DendranthemamorifoliumTzvel.)又名菊华、秋菊、九华、黄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已成为国际市场销售量最大的品种之一。但菊花在栽培过程中病害较多,如管理不善会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现对菊花几种常见病害与防治简介如下。

    1 叶斑病

    1.1 病原

    为Alternariachrysanthemi。

    1.2 症状

    该病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发生。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褪绿斑,而后变为褐色或黑色,病斑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严重时病斑连合成片,叶枯下垂,倒挂于茎上。

    1.3 防治

    ①扦插苗在室内越冬,室温在5~10℃时可发病,因此,入室前应将茎秆剪掉连同落叶一并烧毁。

    ②加强管理。浇水时忌弄湿下部叶片。栽植不要太密,加强通风透光。

    ③一旦发现病叶及时除去,并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或在发病前喷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掖。

    2 白粉病

    2.1 病原

    为Erysiphecichoracearum。

    2.2 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于叶部,严重时嫩梢及花蕾上都可发生。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透明小白粉斑点,以叶正面居多。在温度、湿度适宜时,病斑可迅速扩大并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或灰色的粉霉层。严重时,发病的叶片褪绿、黄化,叶片和嫩梢卷曲、畸形、早衰和枯萎,茎弯曲,新梢停止生长,花朵少而小,植株矮化不育或不开花,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2.3 防治

    ①秋末至入冬前,在湿度大、光线不足、通风条件差的情况下,容易感染此病。栽植不能过密,控制土壤湿度,增加通风透光。

    ②清园处理。剪除枯黄枝叶,拔除病株,清扫病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③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叶片抗病能力。浇水时应注意保持叶片干燥,防止浇水时水珠飞溅传播。

    ④在发病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3 锈病

    3.1 病原

    共分3种:白锈病Pucciniahorianx;黑锈病P.chrysanthemi;褐锈病Phakopsuraartemisiae。

    3.2症状

    白锈病叶背形成灰白色的脓包状突起;黑锈病叶背形成黑色的粉苞状突起;褐锈病叶背形成褐色的粉苞状突起。菊花染病后生长十分衰弱,不开花或大量落花,严重时自下而上全株染病,导致叶片干枯。

    3.3 防治

    ①多发生在湿度大、通风不良的环境。要求加强通风、排水,增加光照。

    ②秋末冬初时,剪除病弱枝,消除病叶及地面落叶并集中烧毁,以减少翌春的发病机会。

    ③适当增加钾肥和镁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④在生长期间,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2周喷洒1次,连续喷2~3次,或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萎锈灵可湿睦粉剂600~1000倍液喷洒病株。

    4 枯萎病

    4.1 病原

    为Fusariumoxysporum。

    4.2症状

    夏天发病严重。初发病时叶片变浅发黄、萎蔫下垂,茎部也变成浅褐色,表面粗糙,间有裂缝。严重时缝中生白色霉状物,根部受害变黑腐烂,根毛脱落,病菌分泌出的有害物质破坏寄主细胞组织和堵塞导管,使水分供应受阻,植株很快萎蔫枯死。

    4.3防治

    ①盆土消毒。用福尔马林溶液或其他药剂(如高锰酸钾)消毒。

    ②合理施肥和浇水,注意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浇水要见干见湿,并做好排水工作。

    ③该病菌为土壤习居菌,可在土壤和病株中长期存活,通过根及茎基部侵入,因此要避免损伤根系,减少病菌侵入途径。

    ④插条要在健康植株上采集,用50%多菌灵800倍液浸泡后扦插。

    ⑤及时销毁病株。

    ⑥植株被病菌感染时,迅速施药,可用25%苯莱特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或50%代森铵乳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溶液淋灌根茎周围和喷洒植株,连续数次。

    5 褐斑病

    5.1 病原

    为Septoriachrysanthemi。

    5.2症状

    多发生在高温、高湿季节,危害叶片,由下至上蔓延。初期病斑圆形,黄色至褐色,边缘明显;后期病斑中心变为灰褐色至灰黑色,并生有许多小黑点,严重时叶片干枯。

    5.3防治

    ①入冬前剪掉老茎,连同落叶一并烧掉。发病初期摘除下部病叶,集中烧毁。

    ②增施磷钾肥,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可提高菊花抗病力。

    ③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800~1000倍液、50%托布津1000~15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洒1次,可控制病害。

    6 黑斑病

    6.1 病原

    为Septoriachrysanthemella和S.obesa。

    6.2 症状

    主要为害菊花的叶片,初期叶片上出现小黑点,而后逐渐扩大,边缘呈黑褐色,中心呈灰黑色,病重时连接成片使全叶焦黑脱落。

    6.3 防治

    ①在雨水多、连作种植的情况下发病严重。合理换茬种植,盆栽土应每年更换。

    ②注意开沟排水,降低土壤湿度。

    ③浇水要适量,晴天多浇,阴天少浇,注意通风透光。

    ④及时清除病叶、病株。

    ⑤发病期间将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与80%敌菌丹2000倍液混合喷洒,可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7 灰霉病

    7.1 病原

    为Botrytiscinerea。

    7.2 症状

    主要为害菊花的叶、茎、花等部位。叶受害时,在叶片边缘呈褐色病斑,表面略呈轮纹状,叶柄和花柄。先软化,然后外皮腐烂。花受害时影响种子成熟。

    7.3 防治

    ①高温多雨、氮肥施用过多、栽植过密或土壤质地黏重等,都易发生病害。生长季节注意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不偏施氮肥,防止土壤积水。

    ②发病时可喷施50%托布津10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防治。

    8 霜霉病

    8.1 病原

    为Peronosporadanica。

    8.2 症状

    为害菊花叶片、叶柄、花梗、花蕾和嫩茎。春季幼苗期发病,叶片背面和嫩茎上长满白色菌丝,病叶褪绿、向上微卷,并自下向上枯死。枯死叶片不脱落,悬于茎上,轻者成为弱苗,重者幼苗枯死。秋季发病,叶片、嫩茎、花梗和花蕾上均长满白色菌丝,并逐渐萎蔫,最后全株变褐枯死。

    8.3 防治

    ①清除感病叶片、病茎和病花,集中销毁,注意通风降湿。

    ②移栽前,将幼苗用40%乙磷铝300倍液浸5~10分钟,晾干后栽种,可有效控制苗期病害流行。

    ③春季发病时喷40%乙磷铝250~3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次。秋季于9月上旬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800~1000倍液、40%乙磷铝300倍液、50%瑞毒霉300倍液,每10天喷1次,连喷3~4次,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9 病毒病

    9.1 症状

    病毒侵染后菊花顶梢和嫩叶蜷缩内抱,中上部叶片出现明暗不一的淡黄斑块,俗称花叶病。植株表现矮小、根系长势衰弱,叶片、花朵畸形,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

    9.2 防治

    9.2.1 病毒可通过刺吸式口器昆虫传播,要及时防治蚜虫等害虫。

    9.2.2 选留健壮、无毒的脚芽和顶梢育苗。

    9.2.3 病害发病初期可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

    10 线虫病

    10.1 病原

    为Aphelenchoidesritzemabosi。

    10.2 症状

    被线虫侵染的植株根部常发生大小不等的肿瘤状物,植株长势衰弱,往往形成“小老苗”,叶片发黄、花朵变小。

    10.3 防治

    10.3.1 实行轮作,避免重茬。

    10.3.2 土壤用福尔马林溶液熏蒸消毒。

    10.3.3 用呋喃丹防治,用量为土壤的0.01%~0.02%。
 
 
[ 花卉种植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更多..最新技术
推荐技术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
皖ICP备090247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