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台山市荔枝开始陆续上市,受高温天气的影响,“妃子笑”等品种比去年早上市一周,价格不升反降,果农因为价格太低,难以打开销路。笔者认为,解决卖果难不应局限于畅通生果的销路,运用各种手段促进水果生产、加工、运销一体化的产业化进程,才是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种热带水果,荔枝有“一日色变,二日味变”之说。现在交通方便,又有保鲜技术,荔枝运输已经不再成为难题。其实,不仅是荔枝在原产地滞压,近年来,频发芒果、西瓜、龙眼、香蕉烂市等,“种果就盼收成好,收成一好更发愁”,农产品“丰产歉收”现象屡见不鲜,使农民饱受亏本之苦。相比之下,水果的深加工却成为“跛足”,导致经常性出现“丰产不丰收”、“果贱伤农”的悲剧。以荔枝为例,目前只有少数地方生产数量不多的罐头和荔枝干,大部分荔枝仍旧以鲜果销售,市场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很大。显然,造成水果滞压频发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果业生产的发达与二次加工业发展的滞后互不协调,这已成为阻碍果业市场化的主要矛盾。
近年我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府不遗余力发动农民上山种果,各地涌现众多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有生产的发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某种农产品种植业的发展只是产业化的基础,只有与发达的加工业相配套,才能使农产品真正进入市场,才能让农民真正从增产中实现增收。
在这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福建有些果酒生产企业,由于荔枝剥壳脱核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加工能力,“消化”了比往年更多的荔枝。果农喜出望外,认为种植水果不用再为“丰产歉收”担惊受怕。浓缩果汁也好,果酒也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水果的“深”加工。相比较初加工的制成罐头或荔枝干,它们是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苹果大省”山东正是因为有了苹果汁产业,新疆有了大批番茄酱加工厂,浙江有了众多柑橘罐头企业,才使这些地方由原产地大省成为首屈一指的产业化龙头基地。一言以蔽之,是面向市场的深加工帮助农民跳出了“丰产不丰收”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