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丛枝病

浏览次数:515
  一、症状 

  嫩梢、叶片及花穗均能受害,并表现明显症状。病梢上的幼叶狭小,淡绿色,叶缘卷曲,不能展开,呈筒状;严重时全叶呈线状,烟褐色。成长叶片的叶面凹凸不平,叶缘常向叶背卷曲皱缩,叶尖向下弯曲;叶脉淡黄绿色,呈明脉现象,脉间叶肉呈现不定形、大小不等的黄绿色斑驳。小叶柄往往扁化,稍变宽。有时在枝梢上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畸形病叶,或在同一枝条上可见到春、秋梢表现明显畸形叶,而夏梢却往往生长正常,不表现症状。病梢上的各种畸形叶,不久干枯脱落,成为秃枝。发病严重的植株,新梢丛生,节间缩短,顶部有各种畸形叶片,当病叶脱落以后,整个枝梢呈扫帚状,故有丛枝病、鬼帚病、扫帚病之称。花穗受害,节间亦缩短,丛生成簇状,花朵畸形,膨大,数量多,褐色,不正常地密集在一起。病花发育不正常,常早落,不能结实。偶尔能结l一2个果,则果小,肉薄、味淡,不堪食用。病穗干枯后不易脱落,常悬挂于枝梢上。

  二、 病原

  本病是由龙眼丛枝病毒(Longan witches broom virus)侵染所致。病毒粒体为线状,大小为12×l000毫微米;只存在于寄主筛管内,多数是许多粒体聚集在一起,少数是单独存在。其后又从病枝梢皮内、病叶的叶柄和叶脉中,分离出1种球状粒体,大小约为40一70毫微米。究竟哪一种粒体为本病的病毒粒体,有待进一步研究。亦有根据症状表现为病原可能是类菌原体,尚待深入研究。丛枝病毒的寄主范围除龙眼外,人工接种尚可侵染荔枝。

  三、发生过程

  本病主要通过嫁接传染,用2年生砧木嫁接病枝,约经7-8个月的潜育期就可发病。种子可能带病。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有病的苗木、接穗和种子的调运。福建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病毒组试验研究证明,龙眼鬼帚病自然传病介体昆虫是荔枝靖象和龙眼角颊木虱。荔枝蜡象1-2龄若虫不能传病,但3-4龄石虫的传病率高达18.8%一45.0%,成虫寿命长,能飞翔,其传病范围和传病时期均超过若虫。荔枝焙象成虫和若虫每年6一11月,均能传播此病。龙眼角颊木虱成虫传病率为22.3%一37.8%。

  四、发病条件 

  通常幼龄树比成年树容易发病。高压苗比实生苗发病率高。龙眼各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红核仔、牛仔、大粒、赤壳、油潭本、普明阉、福眼、蕉眼、花壳、气龙岭等品种均较感病;而信代本、东莹龙眼等则较抗病或耐病。果园管理不良,荔枝蝽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多,树势衰弱的植株,容易发病。

 
 
 


[ 果树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