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主要杂草:野荸荠

浏览次数:477
  形态特征 秆多数,丛生、直立,圆柱状,高30~100厘米,直径0.4~0.7厘米,灰绿色,生于土下3~5厘米处,中空,光滑,秆内每隔2~4厘米有隔膜分开,干后秆的表面显现节和纵条纹。无叶,秆基部由长度不等的两层薄膜质的鞘包裹,紫红色、淡褐色或草黄色,鞘口斜裂,顶端急尖。小穗直立,圆柱状,长1.5~4.5厘米,宽0.4~0.6厘米,淡绿色,顶端钝,含多数花。小穗基部具2个不育鳞片,各抱小穗基部一周。其余鳞片全有花,紧密地排列,宽长,圆形。中肋粗厚。下位刚毛6~8条,长于小坚果,具倒刺。柱头3。小坚果阔椭圆形或倒卵形,双凸状,长0.2~0.3厘米,宽0.2厘米,黄褐色,表面具四角至六角形网纹。 具匍匐根状茎,入土3~5厘米,长约15~20厘米,较细,顶端膨大生成球状或扁球状块茎,直径0.7~1.3厘米,顶端部生有数个突出的长0.5~1.0厘米的芽,而在块茎的中央部分及尾部稀生小芽。膨大初期,为白色,渐成褐色,成熟时为栗色,以后渐渐变黑。根须状,稍细,根系小。 

  生物学特性 

  (1)休眠与萌发 种子大多不饱满,休眠期长,发芽率低,田间很少见实生苗。块茎具休眠期,因成熟期不一,休眠期的解除亦有早有迟,因而萌发很不一致。出芽起点温度为12℃,最适为30℃,最高为40℃。出芽需较高的湿度,土壤水分饱和至薄有水层对萌发最有利,土壤湿度较低亦可出苗,但出苗慢,发生期长,长势差。 野荸荠地下根茎范围较小,块茎向下深扎,呈垂直分布,可深层发芽。 块茎上生有复数芽,当最初的芽发生的植株切断或被除草剂杀死后,块茎上残存的芽能很快萌发,发生新的植株,给防除带来困难。 

  (2)营养生长 野荸荠出芽后15天左右,地下茎开始分化,地下茎伸展的位置是在地表下溶存氧浓度较高的3~5厘米处,亦即芽的生长点达到这一位置时,就开始茎的分化与发根。地下茎有3~5个节,膨大以后生成为地上茎,亦即分株。第1次发生分株的时间是在出芽后25~30天,其后再经5~7次分株。野荸荠发生分株高峰期是在出芽后50天左右,直到水稻齐穗,此时野荸荠地上鲜重增加最快,株高也逐步超过水稻。 野荸荠地下块茎形成时间较短,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气温下降时,块茎开始形成,一直持续到10月中下旬地上部分枯死。地下块茎在土层中呈垂直分布,从土下3~4厘米直至犁底层,而60%的块茎在土下10~20厘米内。块茎在土层中形成的位置越深,其体积越大,顶部的芽数越多。深埋在土中的块茎寿命可达5~6年,再加上块茎在土中形成的深度深浅不一,因而稻田中一旦侵入野荸荠即很难彻底清除。 野荸荠属阳生杂草,生长期内需较强的光照,对水分的要求亦较高,保有水层有利于野荸荠的生长,低洼积水的田块发生较重。野荸荠常常构成单一群落或与水莎草构成群落危害水稻。 

  (3)开花结实 野荸荠对光周期不敏感,花果期7~10月,由于种子发芽率低,在繁殖上并不重要。 分布与危害 野荸荠广泛分布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尤以低洼积水田块发生较重。近年来,矮秆水稻品种的推广,使野荸荠与水稻的竞争力增强,水稻生育期的推迟,有利于野荸荠地下球茎的形成,以及少免耕栽培措施的推广,有利于地下球茎的越冬与繁殖,危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 大田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