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病

浏览次数:450
    症状 为害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27属34种植物。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此为该病的主要特征。胞囊老熟易脱落,胞囊仅在成虫期出现,故生产上常查不见胞囊而误诊。线虫为害后,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如立枯丝核菌等为害,致使根系腐烂。或与线虫共同为害,加重受害程度,致地上部矮小,发黄,似缺少营养或缺水状,应注意区别。

    病原 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称燕麦胞囊线虫,属胞囊线虫属。雌虫胞囊柠檬型,深褐色,阴门锥为两侧双膜孔型,无下桥,下方有许多排列不规则泡状突,本长0.55―0.75mm,宽0.3―0.6mm,口针长26μm,头部环纹,有6个圆形唇片。雄虫4龄后为线型,两端稍钝,长164mm,口针基部圆形,长26―29μm;幼虫细小、针状,头钝尾尖,口针长24μm,唇盘变长与亚背唇和亚腹唇融合为一两端圆阔的柱状结构。卵肾形,含有雌虫全内不出。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线虫在我国年均只发生一代。9℃以上,有利于线虫孵化和侵入寄主。以2龄幼虫侵入幼嫩根尖,头部插入后在维管束附近定居取食,刺激周围细胞成为巨形细胞。2龄幼虫取食后发育,变为豆荚型,蜕皮形成长颈瓶形3龄幼虫,4龄为葫芦形,然后成为柠檬形成虫。被侵染处根皮鼓起,露出雌成虫,内含大量卵而成为白色胞囊。雄成虫由定居型变为活动型,活动出根与雌虫交配后死亡。雌虫体内充满卵及胚胎卵变为褐色胞囊,然后死亡。卵在土中可保持1年或数年的活性。胞囊失去生命后脱落入土中越冬,可借水流、风,农机具等传播。春麦被侵入两个月可出现胞囊。秋麦则秋季侵入,以各发育虫态在根内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为害,于4―5月显露胞囊。也可孵化再次侵入寄主,造成苗期严重感染一般春麦较秋麦重,春麦早播较晚播重。冬麦晚播发病轻。连作麦田发病重;缺肥、干旱地较重;沙壤土较粘土重。苗期侵染对产量影响较大。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防止此病扩散蔓延。(2)选用抗(耐)病品种。(3)轮作与麦类及其它禾谷类作物隔年或3年轮作。(4)加强农业措施 春麦区适当晚播,要平衡施肥,提高植株抵抗力。施用土壤添加剂,控制根际微生态环境,使其不利于线虫生长和寄生。(5)药剂防治 每667m2施用3%万强颗粒剂200g,也可用24%万强水剂600倍液在小麦返青时喷雾。其它方法参见小麦粒线虫病。
 
 
上一篇:小麦全蚀病
下一篇:小麦湿害


[ 大田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