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粉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浏览次数:794

    由于今年夏季高温高湿、干旱少雨等原因,造成了我市部分玉米田黑粉病普遍发生,成为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根据笔者最近调查,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玉米黑粉病发生的原因及如何防治提出以下看法。

  1 黑粉病症状

  玉米黑粉病又叫瘤黑粉,俗称“黑蛋头”,是局部侵染性病害,侵染时间长,玉米苗期至成熟期均可侵染。玉米的雄穗、果穗、气生根、茎、叶、鞘、腋芽等到部位均可生出肿瘤,但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肿瘤近球形、角形、棒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或叠生,大小不一。肿瘤外表有白色、灰白色薄膜,内部幼嫩时肉质,白色,柔软有汁,成熟后变灰黑色,坚硬。一般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苗期发病时,靠近地面的茎基部或叶片背面产生小瘤状物,茎基部黑粉瘤膨胀较大,严重时,可致使幼苗枯死。成株病害以雌穗发病危害最重,发病时果穗的上半部或个别子粒上产生瘤状菌瘿,严重时全穗形成畸形菌瘿,初为―白色,以后渐变为灰色,后期形成白灰色至黑灰色的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发黑灰色的粉末(即冬孢子),冬孢子可立即萌发,进行再次侵染。

  2 发生原因

  玉米黑粉病菌属担子菌亚门,病部散出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为球形或卵形,在田间土壤、地表、病残株及种子上越冬。冬孢子没有休眠期,条件适宜即可萌发侵染。黑粉病以土壤和种子传病为主,病害的流行受越冬的菌源数量、环境条件及品种抗病性等影响。

  2.1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幼苗至吐丝期的温度与冬孢子萌发适温一致,造成病害流行。玉米受旱,特别是在幼穗分化前遇旱,植株抗病力下降,同时由于不能迅速通过分生阶段而延长感病期。所以前旱后湿以及高温的气候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暴风雨或冰雹可造成大量机械损伤,都加重病害。我市以夏玉米为主,近两年来夏季普遍高温干旱,据调查,干旱年份又不灌溉的地方发病重。

  2.2栽培条件。多年连作田块,积累有大量病菌,发病严重。干旱少雨地区,残留在田间的病菌冬孢子在缺乏有机质的砂性土壤中易存活,来年引起初侵染的菌量大,发病常较重,而在多雨地区或灌溉地区,在潮湿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病菌冬孢子易萌发或易受其他微生物作用而死亡,发病常轻。所以,北方玉米区比南方玉米发病重。

  2.3 菌源数量

  我市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耕作为主,连作现象非常严重,有的地方多达十几年,种植抗黑粉病较差的品种,由于大量发病,病菌散落田间,导致土壤菌源大量积累。另外由于农民种植习惯,容易多年种植同一个品种,这也易造成菌源积累,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易发生大面积侵染。玉米秸秆还田和免耕技术推广范围的扩大或施人带菌的农家肥及田头秸秆病残体未能及时处理,是田间残留菌源量大的主要原因。

  2.4 玉米品种抗性

  玉米黑粉病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前是我国玉米重要病害之一,发生极为普遍。1997年河北省部分县大发生,如晋州市发生17.4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58.4%,一般病株3.8%,个别品种达15%以上。据调查今年鲁单9066、蠡玉68、京科8号、京科11、郑单958、郑单951、青亚4号、冀玉3号等玉米品种发生较重,一般病株5―10%,最高达到90%(郑单958),造成黑粉病在部分地区大范围流行,说明品种抗性是导致黑粉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综合防治对策

  3.1 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也是黑粉病防治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结合黑粉病的发生特点,做好品种布局的引导工作,在黑粉病重灾区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尽快压缩或陶汰感病品种。作为育种单位,应加强抗黑粉病材料及品种的鉴定工作。

  3.2 减少菌源



[ 大田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