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预防玉米褐斑病

浏览次数:475
  玉米褐斑病是近几年才发现的玉米新病害,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致使玉米褐斑病发生流行,给玉米造成减产。为防止此种病害给农民造成损失,将玉米褐斑病作如下介绍。

  一、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病斑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在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现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在感病品种上一旦被病原菌侵染,全株叶片迅速产生大量黄色小斑点,直径约1毫米,叶片快速干枯。

  二、发生规律

  在玉米生长的中期(7~8月)温度较高(23℃~30℃),湿度较大(相对湿度85%以上),且阴雨日较多时,利于发病;密度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低洼潮湿,雨后有积水的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土壤瘠薄的地块发病较重。

  三、发病原因

  1.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菌;高感病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施肥方面,如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病原菌数量相应地增加。

  2.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导致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3.空气温度高、湿度大。

  四、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选用抗病品种;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夏玉米如果没有施用底肥或种肥的,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施肥上注意氮、磷、钾肥搭配,施用有机肥时必须充分腐熟;应根据品种特性选择合适的密度,适当稀植,提高田间通透性。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每亩70克或12.5%禾果利粉剂每亩30克,对水30公斤喷雾。如结合大、小斑病的防治,可用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有弯孢菌叶斑时可加5%退菌特,掌握每隔7天用药一次,连续用药2~3次。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剂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叶面肥,促健壮生长,以提高抗病能力。


[ 大田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