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芯袋栽黑木耳高产新技术

浏览次数:351
    笔者在利用玉米芯种植平菇、金针菇、黄背木耳的基础上,于2001年立项,以本地丰富的玉米芯资源为主要培养基对黑木耳进行栽培试验。经3年多的栽培试验,取得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玉米芯袋栽黑木耳优质高产技术,现简报如下。

    1 菌株的选择 我们于2001年从辽宁朝阳食用菌研究所引进黑木耳菌株888、998、K3,3个菌株。对3个菌株的品比试验,筛选出品质好、产量高的888菌株作为栽培用菌种。

    2 栽培适宜期 根据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菌丝体生长最适温28℃左右,原基形成适温25℃左右,耳片生长适温23~27℃。因此,在北方地区保护地内自然气温下生产黑木耳,以春、夏、秋季节最为适宜。

    3 母种制作 黑木耳母种制作培养基为PDA综合培养基。其配方为:土豆200g,琼脂20g,葡萄糖20g,蛋白胨3g,硫酸镁1.5g,磷酸二氢钾1g。培养基制作方法按常规操作。灭菌接种及发菌管理方法常规。

    4 原种制作 原种制作培养基为玉米芯棉子壳混合培养基。配方:玉米芯50%,棉子壳30%,麸皮15%,碳酸钙、石膏粉、红糖各1%,石灰2%。

    5 栽培种制作 栽培种培养基仍然为玉米芯棉子壳混合培养基。只是配方比例有所变化。其配方为:玉米芯60%,棉子壳25%,麸皮10%,碳酸钙、石膏粉、红糖各1%,石灰2%。

    6 栽培料配制 经过对五组配方的对比实验,筛选出了以玉米芯为主的高产培养基配方。其配方为:玉米芯65%,棉子壳15%,麸皮10%,黄豆粉3%,过磷酸钙1%,红糖0.5%,石膏1%,碳酸钙1.5%,石灰3%。

    选新鲜干燥的玉米芯,粉碎成黄豆至蚕豆大小的颗粒。根据生产计划,按配方比例称取原料。先将玉米芯、棉子壳、石膏粉、碳酸钙这几种原料干料拌匀。再将石灰溶于水中,制成石灰水溶液,过滤取其溶液,用撒壶将其均匀的浇撒在刚才拌匀的料上(100kg水加入4kg石灰粉,搅拌使石灰充分溶解,滤去灰渣不用),然后用清水补足水分,培养料的含水量达65%。料拌匀后整理成底宽2m,高1.5m,顶宽1.2m的梯形堆进行发酵处理。当料温达65℃左右,及时翻堆,一般翻堆2~3次,使料发至淡褐色为好。在第2次翻堆时,将麸皮、黄豆粉、过磷酸钙同时均匀的拌入料中,并把红糖溶于水中制成水溶液,均匀的喷洒于料中。在装袋前,将培养料提前30min摊开,使料中的异味气体充分散发。

    7 装袋灭菌 将发酵后的培养料装入20cm×36cm的聚乙烯筒袋内。装料前先用扎口绳将筒袋一端打活节扎紧,然后装料,边装边略压实,料装至袋高的3/5为宜,再扎紧另一端。干料约0.3kg/袋。装袋完毕,及时将袋料装入常压灭菌灶或高压灭菌锅中灭菌(将无棉盖也同时放入锅中灭菌)。若采用常压灭菌,要在100℃以上的温度下,灭菌8h左右。若采用高压灭菌,要在1.5kg/平方厘米的压力下灭菌2.5h。

    8 消毒接种 灭菌后的料袋待袋温降至28℃以下,将料袋搬入接种室,同时挑选菌丝浓白、无杂菌污染的菌种和接种工具一起放进接种室。先点燃气雾消毒剂,然后打开紫外线灭菌灯灭菌40min,关闭紫外线灯进行接种。

    接种前,先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接种工具和手臂。菌种瓶瓶口外周也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干净,打开瓶盖,除去表层老化菌种约1cm,再用棉球将瓶口内壁擦拭干净。将菌种打碎成花生米大小,上下搅匀。这时3人1组,其中2人将料袋直立并打开袋口,1人快速分接菌种(下种量为花生米大小的菌种粒8粒左右)。接入菌种后,立即收拢袋口并轻轻压实,使菌种与培养料充分结合,用扎口绳打活节扎紧袋口。再将料袋另一头向上,打开袋口接种(接种量与上相同),用直径 3cm的无棉盖套环封口。将接种后的菌袋直立于周转筐中,无棉盖套环封口的一端向上,每筐放菌袋一层,12~16个。接种完毕,及时将菌袋移入培养室进行发菌管理。

    9 发菌管理 发菌室事先要打扫干净,灭菌杀虫,加大通风量,使发菌室洁净清新。全部接完种后,立即将装好菌袋的周转筐全部搬入菌袋培养室,把周转框一层层摞起来,一般摞6~8层高进行发菌培养。注意,不能把周转筐全部堆放在一起,要一行一行摆放,以1个筐的长度为1行,行与行之间留出40cm的通风道兼人行道,便于通风和管理。发菌室要保持干净整洁,通风良好,遮阳防虫,温度适宜(23~26℃)。除了加强保温通风管理外,要勤检查,发现有杂菌感染者,及时清除,以免引起其他菌袋感染。

    一般正常情况下,28d左右菌丝即可发满菌袋。再经10~15d养菌期,便开始有原基形成,此时及时将菌袋移入出耳棚进行出耳管理。

    10 出耳管理 当大多数菌袋有原基出现时,及时进行出耳管理。由于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直接在大田进行出耳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采用了保护地阴畦地栽的方式进行出耳管理。在保护地内,如果是日光温室,则以大棚宽度为限挖600cm×90cm×30cm的阴畦若干个,畦与畦间留人行道40cm,便于操作和行走;如果是塑料大棚(3m宽的拱棚),沿棚的长度方向,中间留一40cm的人行道,两侧各挖1个与棚的长度一致的阴畦,宽90cm、深30cm,棚两边各留一40cm宽的人行道。畦挖好后备用。

    在栽置菌袋前2h,先在畦内喷洒杀虫药和灭菌剂进行杀虫灭菌,之后再开始栽置菌袋。首先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强力5号杀菌液对菌袋表面进行浸泡杀菌1~3min。然后将无棉盖掀去,并剪掉多余的塑料袋露出约1cm长的菌料,将露出菌料的一端向下,挖松畦底土壤约3cm,把露出的菌料栽入土中并轻轻压实周围土壤,菌袋间距为10~15cm。每栽完一畦,先在菌袋间畦床上均匀的撒1层厚约0.5cm的炉灰混合土(炉灰与沙壤土按1∶4混合,要过筛去粗),并及时向畦内大喷水1次,使菌袋与土壤牢固结合,以达到保水的目的。菌袋全部栽完后,为了防止菌袋初期失水过多,及时将稻草帘用清水浸泡覆盖于畦面上,以达到保湿的目的,同时也减少了阳光的直接照射,以促进耳芽的快速形成。耳棚内菌袋全部栽置完毕后,及时增加耳棚湿度至85%以上。此后,每日通风2~3次,每次1~2h,保持棚内湿度在85%以上,温度在23℃左右。10d后,开始有大量耳芽形成,并进入快速生长期,这时加强通风,适当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并增加光照强度至1300lx(采取拉花苫的方法以调节光照强度),促使形成大量的优质木耳(肉厚、色黑、朵形规则)。如果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温度过高,极易产生流耳。光照不足,木耳色泽不好,一般为灰白色或浅褐色。

    11 采收 正常情况下,自耳芽形成至采收15d左右,耳片直径3~5cm。一般采收3潮,生物转化率达130%以上。

    当黑木耳子实体长至八成熟时要及时采收。如过于成熟,孢子大量弹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子实体极易腐烂,造成质量下降。采收时,要将菌袋上的残留物清理干净,防止菌袋污染。1潮采收完后,要停止喷水2~3d,使菌丝体恢复,然后继续进行出耳管理。


[ 大田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