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控制对策

浏览次数:367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辖9个乡(镇),135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2.17万公顷,属一熟制灌溉农业区,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玉米是高台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04~2006年稳定在0.49万公顷左右(2004年0.51万公顷,2005年0.46万公顷,2006年0.51万公顷)。玉米黑粉病过去在我县一直是零星发生,常年发病率2%~3%,基本不造成为害。但随着制种玉米面积的扩大,制种新品种(组合)的无序引进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为害也日趋严重,一般田块发病率在5%~15%,高者达30%~50%,已严重制约着我县玉米及玉米制种业的健康发展。据调查,2004年玉米田黑粉病发生面积0.08万公顷,占玉米面积的14.90%,平均发病率4.50%;2005年玉米田黑粉病发生面积0.12万公顷,占玉米面积的26.90%,平均发病率7.40%;2006年玉米田黑粉病发生面积0.23万公顷,占玉米面积的45.80%,平均发病率12.80%。尤其是一些感病组合发病较重,发病率达30%~50%以上。根据调查情况看,该病发生特点:一是不同品种(组合)间发病差异明显。如沈单系列和郑单系列的品种组合发病率高于农大系列的品种组合。二是不同栽培方式发病程度不同。如:连作、密植、偏施氨肥的田块发病重,反之则轻。三是发病部位多集中于雌穗、茎秆和叶鞘部位,叶片和雄穗上一般很少发病。玉米黑粉病的发病盛期一般在抽穗前后的1个月内。

  1 症状
  
  玉米黑粉病又称黑穗病、瘤黑粉病,俗称灰包。玉米黑粉病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发病部位形成肿瘤状灰包,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凡是地上部幼嫩组织和器官如茎、叶、花、雄蕊、雌蕊、果穗都可被害。被害组织肿胀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包有薄膜,初期为灰白色,有的带有淡黄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灰黑色;成熟后,瘤内全部变为黑粉(病菌的冬孢子),薄膜破裂后,黑粉散出。病瘤的大小因发生部位而异,叶片病瘤较小如豆粒大小,而果穗上、茎秆上的病瘤较大常如拳头大。

  2 病原

  黑粉病由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侵入寄主后,菌丝体即在薄壁细胞组织中生长,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寄主细胞,使之膨大增殖形成肿瘤。菌瘿成熟产生的冬孢子为球形或卵形,表面具有明显细刺,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冬孢子,无论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都较长。

  3 传播途径

  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病害。病原菌的冬孢子在玉米收获时遗落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下年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种子上粘附的冬孢子是本病远距离传播的途径。春夏季温度适宜时,冬孢子就开始萌发,形成担孢子及次生担孢子,随气流、风、雨、昆虫等传播。

  4  发病条件

  4.1 气候条件 气候是病害发生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在土壤中存在大量病原菌的前提下,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与否,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5~30 ℃,最高为35~38 ℃,最低为5 ℃,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4.2 耕作栽培条件 玉米地多年连作或玉米收获后不能及时将玉米秆运出田外处理,田间积累大量的冬孢子,使玉米黑粉病的发生有了必要的条件。

  4.3 品种的抗病性 一般杂交种比其亲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种抗病力强,果穗的苞叶厚而紧的较为抗病,耐旱的品种也较为抗病。

  4.4  外部条件 虫害、冰雹、风雨以及人工去雄造成的伤口,也有利于病害发生。

  5 病因分析

  5.1 土壤带菌率上升 残留在土壤、病株残体上的冬孢子是玉米黑粉病主要的初侵染源。近年来,随着玉米制种面积的扩大,给轮作倒茬带来困难,重茬迎茬面积不断扩大,有利于黑粉病菌的有效积累,初侵染源逐年增加,致使玉米黑粉病的发生为害呈严重态势。

  5.2 制种田亲本抗病性差 据2004~2006年调查,凡是从四川、辽宁、河南、陕西引入的自交系亲本如豫玉22号、郑单958等品种的亲本高感黑粉病,病株率在50%以上;一些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组合如遵玉4号、遵玉5号等,亦高感瘤黑粉病。 而周围的大田玉米黑粉病却发生较轻,这也充分证明了制种田亲本抗性差是导致黑粉病趋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5.3 气候条件适宜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导致玉米黑粉病流行的外因。黑粉病的冬孢子在相对湿度98%~100%时即可萌发,在水滴中萌发很快,因此降水有利于黑粉病的发生流行。7月份是我县玉米抽雄吐丝期,也是我县高温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最高温度达35 ℃,平均温度27 ℃,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5.4 农事动造成植株伤口较多 田间间苗、抽雄、取杂等诸多的农事活动造成伤口,是人为造成该病侵染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致使黑粉病发生为害加重。

  5.5 防治措施不到位  

  一方面由于制种亲本资源的限制,选择抗病亲本的措施难以落实;另一方面随着制种面积的扩大,轮作倒茬,伏秋深翻,摘除病瘤等重要的综合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同时作为应急控害措施的化学防治由于费时、费工、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组织统一防治的措施不能进行,致使病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大量危害。

  6 控制对策  

  玉米黑粉病是一种局部侵染性病害。结合该病在我县发病的特点和病因分析,对玉米黑粉病的防治应采取控制减少菌源、选用抗病良种、加强田间管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6.1 控制侵染来源  

  这是玉米田控制该病危害的主要措施。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深翻土壤,减少越冬菌源;实行2~3年轮作倒茬、还田的秸秆必须清除病瘤、病株残体,施用经过高温发酵充分沤熟不带病原菌的净粪,以减少菌源的累计。在玉米生长季节,如发现病瘤,必须及时割除,割除的病瘤装入塑料袋带出田外烧毁深埋,绝不能随手乱扔,以防病菌在田间土壤中扩散和积累,造成重复侵染。

  6.2 加强田间管理  

  要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增加有机肥投入,培育肥力,平衡施肥,防止过量施氮肥,适时灌溉,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尤其在后期应加强肥水管理,在抽雄前后适时灌溉,以防当时玉米受旱削弱了玉米的抗病力而使病害加重。及时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同时应尽量减少农事活动造成的机械伤口,增强植株的抗逆性,降低病菌的入侵机率。 

  6.3 种植抗病丰产良种  

  从长远看,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黑粉病的根本措施。各制种企业在引进制种新品种(组合)时,一定要考虑其抗性问题。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品种(组合), 若种植高度感病品种(组合)时,必须在生长期内加强该病的调查监控,确保其它防治措施及时到位。大田应选用农大108等抗黑粉病的品种。

  6.4 种子处理  

  选用包衣种子。包衣种子除了可防治玉米黑粉病等土传病害外,还可防地下害虫。目前最好用3%敌萎丹(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30%包衣,既能减轻瘤黑粉病的发生,还可控制多种镰刀菌引致的玉米苗枯、茎基腐及根腐病的危害。 

  6.5 药剂防治

  6.5.1 选择适宜药剂。近年来在黑粉病的防治上主要用禾果利(烯唑醇)、粉锈宁(三唑酮)和福美双等药剂进行预防,但防治玉米黑粉病的效果欠佳。经试验,用30%爱苗乳油和25%金力士乳油对黑粉病具有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防效分别达到92.40%和88.60%,可作为防治制种玉米黑粉病的首选药剂。另外,33%好力克乳油,防效84.20%也可作为搭配药剂轮换使用。

  6.5.2 适时喷药。一般发病年份应喷药2次,第1次喷药时间为玉米灌头水前(6月上、中旬),每喷雾器水(15kg)中加30%爱苗乳油5ml,或25%金力士乳油3ml;第2次喷药时间为玉米抽雄前(6月下旬),每喷雾器水(15kg)中加30%爱苗乳油5ml,或25%金力士乳油3ml。病害重发年份需喷药3次,即抽雄后7月20日前再喷1次药,以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喷药一般掌握在晴天的上午9~11时或下午4~6时。   

  最后,运用农业措施和药剂处理种子等,只是停留在防治的水平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菌源的危害,推广抗病良种,才是彻底解决黑粉病的根本途径。



[ 大田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