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农科所自70年代开始进行大麦新品种选育,曾育成莆大麦4号、莆大麦5号、莆大麦6号等系列高产、优质、抗病的大麦优良品种,其中莆大麦4号、莆大麦5号品种,相继成为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本省大麦当家品种,为本省提供二次较大面积的品种更新和促进大麦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针对本省畜牧业发展和饲料粮缺口问题,提出以高产优质为育种主攻方向,选育出丰产优质抗病的饲料大麦新品种莆大麦7号(编号895067)。该品种系用植3/85-10杂交育成,1994年进入鉴定圃,后提升到品比和省区试,均表现丰产性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现在全省已示范1340hm2,将作为继莆大麦5号品种之后的大麦接班品种。
莆大麦7号为二棱皮大麦,属春性,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最高茎蘖数可达750万~900万,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株高97cm,耐肥抗倒,穗长方形,灌浆后期穗茎弯曲,穗层整齐一致,穗长6.8~7.9cm,每穗结实25粒左右,穗粒重可达1.25g,籽粒隋园形,大小均匀,种皮较薄,干粒重高达48~53g。
该品种中早熟,全生育期127~144d,比莆大麦5号迟熟2~4d,1995~1999年4年参加各级小区品种对比试验,产量比对照种莆大麦5号增产12%~25%,表现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籽粒饱满,成熟时青枝腊秆、转色极佳;抗病性经过几年来的试验鉴定,表现抗白粉病、中抗赤霉病;品质1996年8月经山东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化验,蛋白质含量14.73%,淀粉含量50.64%。可见,莆大麦7号是一个高产稳产、优质抗病、大穗大粒型的饲料大麦新品种。
莆大麦7号品种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一般单产(公顷单产,下同)4500kg左右,高产可达5250kg以上,1995~1997年2年参加本所品比试验,平均单产5247kg,比对照种莆大麦5号增产12.8%,居参试品种第1位。1997~1998年度参加省"大麦新品种选育"攻关组联合区试,平均单产4842kg,比对照种莆大5号增产19.8%,居参试品种第1位。同年度在湖北省参加武汉市东西湖农科所大麦品比试验,平均单产5561.5kg,比对照种鄂啤2号增产14.6%,居参试品种第1位。1998~1999年度参加省大麦品种区试,在水肥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平均单产3229.5kg,比对照种青大麦5号增产12.3%,居参试品种第2位,该品种在大田生产中也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平,1998年莆田县东峤镇诸林村种植0.4hm2,平均单产4545kg,仙游县赖店镇溪埔村种植0.27hm2平均单产4800kg,1999年莆田县黄石镇承担省冬季农业示范区项目,全镇示范莆大麦7号133hm2多,其中沙堤村示范种植4.73hm2,1999年3月25日经省农业厅粮油处、市农业局、县统计局和农技推广中心联合实割验收,平均单产4794kg,比对照种莆大麦5号增产18%。
适时播种:莆大麦7号品种营养生长期比较短,幼穗分化早而快,过早播种,容易早孕早穗,大穗大粒性状难以表现,且易在抽穗期遇到冷害,影响结实;但过迟播种,会导致有效分蘖不足和抽穗期推迟,灌浆期缩短,后期高温逼熟,影响结实饱满。一般在11月中旬左右播种为宜。
合理密植:大麦要获得高产,必须使穗数、粒重、粒数三者取得协调发展,莆大麦7号为大穗大粒型品种,在栽培技术上应以争取较多的有效穗为主攻方向。每公顷基本苗一般掌握在225万~270万、播种量165~225kg为宜,并根据播种期、土壤肥力和产量指标而定。此外,该品种千粒重高达50g,籽粒大且饱满,种皮较薄,胚受果皮保护不紧密,如收获和贮存过程中受湿受潮,对种子发芽率影响较大,因此,在播种前应根据实际种子发芽率确定播种量。3.3 科学施肥:施肥是促进大麦壮苗足蘖,早发丰产的关键,应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看苗施好拔节肥"的原则,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0%~70%,尽可能以有机肥为主,三叶肥占总肥量30%~40%,拔节肥占总施肥量的5%~10%。产量指标4500kg以上的,全生育期每公顷掌握施纯氮(N)为180~210kg,磷(P205)90~105kg,钾(K20)为105~120kg。
做好田间管理:播种后及时灌好"出苗水"以保好全苗;出苗后适时做好中耕除草和追肥;生长中期植株生长旺盛密度大,是蚜虫盛发期,应注意防治;生长后期一般降水量较多,容易引起田间积水,应搞好清沟排水,以维护植株稳健不衰,并做好防鼠、防鸟工作。整个田间管理过程是通过肥水的调控等措施,充分发挥品种最大增产潜力的主要手段,应该环环相扣,保证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