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橄榄肿瘤病及其防治

浏览次数:677
概述:

肿瘤病在地中海沿岸各国甚为常见,国内发生于各省试植点。几十年来,经不断采取防治措施,除个别情况外,已全部控制。

症状:

肿瘤发生于枝、干、根颈、叶柄、果柄等各部位,初为小瘤,一般直径1~3厘米,有时连成一片,或与枝干伤口等长,外呈乳头突起,浅灰褐色,后色泽加深,表面变粗糙,并凹陷开裂,内为海绵状,最后分崩脱落,形成溃疡;随后又长新瘤,瘤内大量细菌,遇雨水或空气潮湿,由孔道溢出或呈黏液状附在瘤外。

病原:

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是一种极毛杆菌,鞭毛1~4根,革兰氏阴性反应。

发生规律:Pseudomonussavastanoi(E.F.Smith.)Stevens(油橄榄肿瘤病)病原细菌在肿瘤内越冬。由雨水、昆虫或人为活动传播,经伤口或叶痕等侵入,刺激分生组织,形成肿瘤。病菌能多次重复侵染,发病多在嫁接口附近。潜育期长短取决于温、湿度,在温度23℃,相对湿度84%时,人工接种后两周即表现症状,自然情况下约20天。

防治方法:

1.剪除肿瘤是最简易方法,剪下的病枝集中烧毁,树上伤口用1000单位链霉素液或0.1%升汞液消毒。

2.外地繁殖材料引进时,应严密检查,实施检疫。


[ 大田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