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低产原因及改良对策

浏览次数:461
    2005年我场棉花单产低的原因,从总体上看,除了受环境、地理、气候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一、低产原因

    1.品种布局多、乱、杂

    2005年我场种植的棉花品种多达9个,多个品种的共存(尤其是同一轮作区品种的多样化及个别地块的一地多种现象),导致棉花生长不整齐,品级下降,产量降低,优良品种的特性得不到体现。

    2.病虫害的影响

    枯,、黄萎病的蔓延、扩散,尤其是18-3、新陆早10号等品种在其生长中后期黄萎病的普发,导致减产10%左右;其次棉铃虫由原来的次要害虫上升为当前的主要害虫,棉铃虫、棉蚜、棉叶螨三种虫害的共同影响,成为我区棉花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3.管理措施不到位

    由于品种的多、乱、杂,再加上职工素质、管理措施不到位,品种更新后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落实不到位,影响着棉花产量的提高。

    4.土壤粘重板结

    有机肥得不到大面积的施用,只靠化肥供给棉花生长所需的养分,造成土壤耕层板结,理化性质得不到改善,从而影响棉花正常的生长发育,最终造成产量下降。

    5.土壤污染

    作物耕层内存留了大量的残膜,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土壤的通透性和农作物的正常出苗,影响了科学密植、扎根和生长发育。残膜污染已成为影响棉花产量且难以根治的人为障碍因素。

    6.棉花早衰

    7月下旬至8月初,部分棉田红叶茎枯病的普发造成棉花早衰,减产5%左右。原因在于叶片过早老化,丧失光合功能,造成顶部部分花蕾的干枯脱落,影响了盖顶桃的形成。

    二、改良对策

    1.实行土地长期固定不变政策,加大生产资料自理的投放力度,通过鼓励和提高职工的种地、养地积极性,增加对棉田中有机肥的投入,进而达到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的目的。

    2.使用和推广优质、早熟、丰产、抗虫、抗病品种,实行1个地区种植推广2~3个品种,1个轮作区只种植1个品种,便于强化管理和实施全程调控技术,从而达到塑造理想株型和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进而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棉花单产。

    3.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适当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培养天敌生物群落,建立棉花生物保护系统,做到以益控害,防止并减轻害虫危害。

    4.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改变传统农业大面积地平均投入的资源浪费做法,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求进行变量投入,提高各项管理措施的时效性、到位率,做到科学水肥管理,防早衰,从而达到节能降耗、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5.壮大和充实基层植保队伍,培养和使用专业精、素质高的技术人员,便于切实开展和抓好基层植保工作。

    6.建立健全测报机构,完善虫情测报制度,为防治工作提供准确信息,便于领导决策指挥生产。

    7.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通过制定硬性指标和采取各项有效措施逐步消除地膜对土地的污染,走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道路。


[ 大田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