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立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浏览次数:493
    立枯病又称烂根、黑根病,是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南、北方棉区均有发生,可造成缺苗断垄,重病年大量死苗,造成毁种。棉花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立枯病主要是寄生生活,也可腐生。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形成的菌核可存活数月至几年。立枯丝核菌可抵抗高温、冷冻、干旱等不良环境条件,适应性很强,一般能存活数年,且耐酸碱,在pH值2.4~9.2范围内均可生长。因此,该菌的寄主范围极其广泛,分布很广。

    1 田间表现 立枯病的初次侵染主要来自土壤,带菌种子也可传染。棉苗未出土前,立枯丝核菌可侵染幼根和幼芽,造成烂种和烂芽。棉苗子叶期最易感病,棉苗出土的1个月内如果土壤温度持续在15℃左右,甚至遇到寒流或低温多雨,立枯病就会严重发生,造成大片死苗。若收花前低温多雨,棉铃受害,病菌还可侵入种子内部,成为下一年的初次侵染来源。多雨的年份,现蕾开花期的棉株也能发生,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表皮腐烂后,露出里面的条条木质纤维,严重的折断而死,发过病的部位有时成瘤状。播种过早,气温偏低,棉花萌发出苗慢,病菌侵染时间长,发病重。多年连作棉田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和土质黏重的棉田发病较重。

    2 防治方法 棉苗病害种类多,往往混合发生,因此对棉花苗期病害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棉种处理与及时喷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棉种处理 播种前必须精选高质量棉种,经硫酸脱绒,以消灭表面的各种病菌,汰除小籽、瘪粒、杂籽及虫蛀籽,再进行晒种30~60小时,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增强棉苗抗病力。

    2.2 如强耕作栽培管理

    合理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5年,能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积累,可减轻发病;深耕改土,将棉田内的枯枝落叶等连同病菌和害虫一起翻入土壤下层,对防治苗期病害有一定的作用。

    适期播种、育苗移栽 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适期播种,可减轻发病。

    施足基肥、合理追肥 棉田增施有机肥,促进棉苗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能抑制病原菌浸染棉苗。

    加强田问管理 出苗后应早中耕,一般在出苗70%左右要进行中耕松土,以提高土温,降低土湿,使土壤疏松,通气良好,有利于棉苗根系发育,抑制根部发病。阴雨天多时,及时开沟排水防渍。加强治虫,及时间苗、将病苗、死苗集中烧毁,以减少田问病菌传染。

    3 药剂防治 出苗后,如果遇到低温多雨天气,有暴发苗病的可能时及时喷药保护,一般在出苗80%左右应进行喷药,可用5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或用立枯净800~1000倍液灌根或喷雾。


[ 大田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