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增产不能单靠扩大种植

浏览次数:374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专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2005年我国原棉缺口高达400万吨为弥补这一缺口建议国家实施“棉花科技创新计划”,充分利用和借鉴我国在“转基因抗虫棉”自主创新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科技成果和成功经验,用科学技术迅速增加原棉产量,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据介绍,2005年我国棉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创汇1152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创汇额的15%,棉花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涉及2亿棉农、1900万纺织及相关行业工人。我国2003年生产原棉486万吨,但同期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用棉量却达671万吨。2004年全国棉花产量创历史新高,原棉产量达632万吨,纺织企业用棉量却达883万吨。2005年全国原棉产量579万吨,纺织企业用棉量却达970万吨,缺口400万吨,占我国原棉总产量的60%以上,原棉短缺日益加剧。

  专家们认为,我国棉花增产的潜力还很大,但要挖掘这些潜力,单靠扩大棉花种植规模,增加原棉总产不现实。一是粮棉争地矛盾不好解决;二是棉花生产成本无法降低。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棉花生产总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50年来已经培育出56个不同类型棉花新品种,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尤其是在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占有率达到70%,彻底打破美国抗虫棉的垄断地位,储备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和人才队伍。专家们认为,在政府引导和项目支持下,通过科技创新,预计在未来5至10年内就可解决我国棉花缺口不断增加的难题,并为棉农加工业等增加就业机会50%以上。

  为此,专家们建议实施“棉花科技创新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等部委组织成立全国“棉花科技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制定方案,并具体指导计划实施。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模纲要》所确立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进行重点支持,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牵头组织全国有关科研单位提供科技支撑。

  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手段培育耐盐碱棉花新品种。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有5亿多亩,其中滨海宜棉区有1.4亿亩盐碱地。粮食作物无法在盐碱地种植,而棉花具有一定的耐盐性。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手段培育的“中棉所44”品种试种成功,说明培育耐盐碱棉花新品种、发展盐碱地植棉业是可行的。据测算,滨海盐碱地可扩大植棉面积2000多万亩,按单产75公斤计算,可增产原棉150万吨。

  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方法培育耐旱转基因棉花新品种,开发利用新疆、河套地区及华北地区等宜棉地区可扩大植棉面积3000万亩,按单产75公斤计算,可增产原棉225万吨。

  四、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缩短粮棉共生期,解决粮棉争地矛盾。一是要大力加强棉花早熟性研究,缩短粮棉共生期;二要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大力研究和推广可比常规棉增产20%至30%的杂交棉。未来5年,将我国杂交棉种植面积从18%提高到50%,按单产增幅15公斤计算,可增产原棉60万吨。

  五、发挥中棉所科技领先世界的优势,积极推进棉花生产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非洲和中亚是全球棉花重要产区,坦桑尼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苏丹,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已派人到中棉所考察,中棉所也进行了回访。这些国家有大规模宜棉产地,希望中方提供品种和技术,并将原棉销往中国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在非洲、中亚生产原棉是可行的。这样可有效补充我国棉花需求的不足,同时有利于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 大田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