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山东农垦棉花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会议上获悉,棉花新品种——鲁垦棉33号,已于3月23日顺利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五届七次常委会议审定,并将于近期在全省推广使用。
鲁垦棉33号由省农垦科技发展中心与省棉花原原种场共同选育而成的,是针对当前黄河三角洲地区黄萎病、枯萎病较为严重的现状,采用多种高科技手段,经过科技人员多年努力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该品种在省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一是实现了高产与稳产的统一。鲁垦棉33号与目前国内外推广品种比较,产量高,增产潜力大,2008年生产试验,籽棉、霜前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83.5公斤、244.5公斤、116.7公斤和100.6公斤,分别比对照品种鲁棉研21号增产12.7%、7.9%、13.8%和8.6%。增产显著,并且试点之间、年际之间差异不大,不仅高产而且稳产。二是纤维品质优良,且长度、细度、强度比较配套,是纺中高支纱的理想品种。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鲁垦棉33号纤维长度30.2mm,比强度28.9cn/tex,马克隆值4.7,纺纱均匀性指数148。在2009年通过省审定的品种中纤维品质名列第一,品质指标综合配套合理。三是抗病虫性突出,病株恢复快。山东省棉花区试和生产试验抗病性鉴定结果,鲁垦棉33号抗枯黄萎病能力明显好于对照DP99B和鲁棉研21,属高抗枯萎、耐黄萎病品种。同时,对角斑病和轮纹病等多种病害,也有一定抗性。可躲避多种自然灾害,从而增强抗逆性能。抗病、耐重茬是鲁垦棉33号的一个显著优势。
鉴于该品种的优异表现,2009年,获得了省科技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支持。鲁垦棉33号的推广和应用将极大的改变我省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的种植结构,并能够大幅度的提高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纤维品质,提高棉花单产,增加棉农收入,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棉花产业升级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