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痣病

浏览次数:653
    〔寄主作物〕

    甘薯。 

    〔病害诊断〕

  田间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病,只为害薯块。薯块发病,初时在薯块表面产生淡褐色小斑点,其后斑点逐渐扩大变黑,为黑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灰黑色粉状霉层。发病严重时,病部硬化并有微细龟裂。病害一般仅侵染薯皮附近几层细胞,并不深入薯肉。但薯块受病后易丧失水分,在贮藏期容易干缩,影响质量和食用价值。 致病菌为甘薯黑痣串孢霉。菌丝初无色,后变黑色。分生孢子梗从病部表层的菌丝分出,不分枝,基部略膨大,具隔膜,其顶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长圆形,单胞,无色或稍有色。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随病薯在窖内越冬,也可以在病蔓上及土壤中越冬。翌春育苗时即可侵染引起幼苗发病。田间病菌侵染植株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侵染薯块。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传播,直接从表皮侵入,在表皮层为害。 发病温度范围最低6~7℃,最高30~32℃,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发病。高温、多雨、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及盐碱地适于病害的发生。 
 


[ 大田种植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