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病的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治

浏览次数:326
近年来,仔猪腹泻病一直是困扰养猪业的一大难题,尽管对该病的研究在防治、营养、管理和遗传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仔猪腹泻仍然是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给预防、治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轻度腹泻会导致仔猪营养不良及生长受阻,严重腹泻则导致仔猪脱水、成为僵猪、甚至死亡,发病率通常在20%-100%,死亡率在10%-20%,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仔猪腹泻的原因通常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死亡病例剖检做出诊断。然而仅通过临床症状往往不能确定病因,因为由一种病原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并且仔猪腹泻常常存在一种以上的并发症。笔者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将仔猪腹泻病的致病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1仔猪腹泻病的鉴别

1.1根据临床症状判断导致仔猪腹泻的最常见因素是大肠杆菌病、低血糖症、传染性胃肠炎(TGE)、梭菌性肠炎(CE)、球虫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RE),这六种疾病是断奶前仔猪腹泻病的主要病因。此外,不常发生的某些病症,其主要症状为腹泻的还有类圆线虫侵袭、猪痢疾(SD)、猪丹毒和沙门氏菌病;伪狂犬病(PR)和弓形虫病也能引起仔猪腹泻,但腹泻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1.2根据散播速度判断暴发性腹泻并迅速传播的病症常与病毒感染有关。隐性发生、缓慢传播,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腹泻症的多见于细菌性疾病或寄生虫病。

1.3根据发病日龄判断根据猪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可大致判断出病因。出生后第1天或第2天发生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低血糖或梭菌性肠炎引起的;球虫性腹泻最早发生于5一7日龄;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和猪丹毒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以后。大肠杆菌和无乳症引起的腹泻除见于生后头几天,也常见于3周龄的仔猪。各种日龄的仔猪发生急性严重腹泻是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和伪狂犬病的典型特征。无明显发病时间并可感染各种日龄仔猪的不太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的。

1.4根据剖检结果判断剖检发生腹泻的猪,应重点检查三个部位:一是检查肠系膜内的乳糜管,其内有无脂肪可反映出疾病能否引起绒毛萎缩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传染性胃肠炎的突出变化是乳糜管内没有脂肪,这种现象在轮状病毒性肠炎则不一定见到,而大肠杆菌病则不影响肠道吸收脂肪的能力。二是检查肠的浆膜面是否变红(梭菌感染)或透明(传染性胃肠炎)。三是检查粘膜面是否有出血点或明显的出血(梭菌性肠炎、沙门氏菌病)和纤维性坏死性膜,膜可能为固膜性的(球虫病、慢性梭菌性肠炎)或出血性的(急性梭菌性肠炎、猪痢疾)。

2各种仔猪腹泻病

猪消化道粘膜的表面积很大,并具有特别的防御系统,可保护消化道免遭入侵病原体危害,若这一防御体系受到破坏,可使猪只丧失先天性免疫力,致使其发病。

2.1大肠杆菌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受凉的仔猪,夏季无乳仔猪多发,发病高峰期在1-4日龄和3周龄,通常全窝感染,发病时猪只表现脱水,可视粘膜苍白,尾部有时坏死,拉黄白色、水样、有气泡的恶臭粪便。病猪体温一般不升高,精神尚好,有食欲,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可逐渐加重,精神萎顿、拱背、怕冷,严重时粪便失禁,3-5d后死亡。剖检可见胃充满食物、气体,胃内乳汁凝结不全,乳糜管内有脂肪,肠充血或轻微充血,肠壁轻度水肿,肠扩张,内充盈液体、豁液和气体。从小肠段可以分离培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

2.2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这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肠道疾病,其特征是引起两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通常达到100%)。本病多发于寒冷季节(每年11月一4月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防止猪群感染此病,要求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剖检乳糜管中无脂肪,肠内有黄色液体和气体,肠血管充血,小肠壁薄,胃壁出血,胃内容物4-5d是绿色豁液,空肠回肠绒毛严重萎缩,小肠做荧光抗体检查或肠内容物直接电镜检查,可分离到病毒。

2.3梭菌性肠炎通常在1-14日龄发病,每窝中有1-4头仔猪表现出症状。往往是最大最健康的仔猪容易被感染,感染猪出现水样血痢,四肢呈划动状、虚脱,偶尔呕吐,急性感染猪死亡率100%。剖检可见肠壁出血,肠腔中有血样液体,血清血液性腹腔液,腹膜淋巴结出血。粘膜涂片检查可见革兰氏阳性杆菌,组织病理学、微生物学培养可鉴定毒素。

2.4球虫病主要发生于8-9月份的6一巧日龄的仔猪,常见大量糊状、水样、黄灰色、恶臭粪便,发病率75%左右,死亡率很低。剖检可见空肠和回肠纤维素性坏死性固膜,大肠一般无病变。空肠或回肠豁膜涂片,瑞氏、姬姆萨或新甲基蓝染色,检查裂殖子。

2.5轮状病毒性肠炎本病发生突然,潜伏期12一24h,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轮状病毒对小肠上皮细胞有极强的偏嗜性,剖检病变可见柱状绒毛上皮细胞因感染而被破坏,小肠绒毛变短,嘟霜熬潺长,柱状绒毛上皮细胞常被鳞状或立方形细胞所代替,呈现绒毛固有层的淋巴细胞浸润。小肠做荧光抗体检查,肠内容物直接镜检,分离病毒。

2.6低血糖主要见于产后缺乳吃的仔猪,无病变、无典型症状、无特定病原。

3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治对策

仔猪腹泻病是多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只着眼于病原的控制,而忽视了其它非病原性因素的控制,往往对该病的控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养猪场生产者应对本场的生产条件、饲养管理以及疾病控制措施等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该病。

3.1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安全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防止外来疫病的传入,另一方面要加强卫生消毒以减少生产区内病原微生物。应实行全进全出,对固定的圈舍进行全面消毒,猪舍定期消毒,并保持清洁、干燥、适宜的温度、良好的通风、合理的饲养密度,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加强猪群饲养管理以及饲料营养均衡且充足,首先满足猪只的营养需要,哺乳母猪和仔猪应该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避免饲料原料发霉、变质;避免高植物性蛋白饲料大量应用;保持动物、植物性蛋白的合适比例。同时做好仔猪补饲工作,从仔猪出生一周起至哺乳期结束,应保证每头仔猪每天摄入饲料量在0.75kg以上,让仔猪胃肠功能得到充分锻炼,以增加猪群自身抵抗力。

3.2免疫预防掌握养殖场猪群疫苗接种的状况和以前是否出现过腹泻性传染病有助于诊断。某些地方性流行疾病一旦在猪场发生就很难消除,尽管采取了控制措施,仍有腹泻病例出现。对于慢性感染上述某一疾病的猪群,应当检查防疫具体落实情况,以确定是否由于预防程序(疫苗或用药)措施不当而使疾病复发,必要时用实验室手段对疫病进行监控。

3.3药物控制应用药物控制仔猪腹泻应遵循以下原则:选择敏感性强的药物,要早用药、药量足、疗程短;制订完整的猪群药物保健计划,仔猪在出现断奶、转群或者其它应激因素时,除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外,还应加入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抗应激药物。研究表明,新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粘杆菌素、头抱曝肪钠、喹诺酮类药物等对于仔猪腹泻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在生产过程中,猪场应对药物进行药效观察和筛选。为了兼顾仔猪腹泻各病原的控制,可以选择性地对母猪进行投药。种母猪产前产后各喂1周,种公猪每月喂1周。目前对病毒性腹泻无特异治疗方法,可选用抗病毒药物、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并加强饲养管理以控制或减轻并发或继发感染,降低死亡率。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