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与非典型性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治

浏览次数:157
猪蓝耳病是近年来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造成免疫缺陷,进而引起疫苗接种应答不理想等危害。猪瘟病也由原来的典型向非典型的温和型或亚临床型转变,接种猪瘟疫苗后不易产生免疫应答,可形成免疫耐受,造成猪瘟的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导致蓝耳病与非典型猪瘟病的流行。上述原因造成疫病,使预防控制变得越来越困难,疫病流行加重。

1流行特点

猪蓝耳病和猪瘟病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患病猪和带毒猪可向空气排毒,污染周围环境,如果消毒措施不到位,病毒可在猪舍内长期存在。注射疫苗、气候骤变、猪只引进等往往成为引发本病的诱因,呈散发流行。

1.1发病无规律,病猪时多时少,仔猪、青年猪和育肥猪多见,成年猪发病率较低。

1.2混合感染和并发症较多,致死率较高。发病率通常占易感猪30%左右,有的高达60%以上,病死率达80%以上。

1.3猪场一旦遭受感染,除了出现部分病猪外,还呈现隐性或潜伏感染,一时难以扑灭。

1.4猪蓝耳病和猪瘟抗体滴度均不高。

2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食欲不振,部分猪双耳、体表及乳房皮肤发绀。母猪以繁殖障碍为特征,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母猪发情推迟、屡配不孕或干脆不发情;所产仔猪存活率降低,生长缓慢。小猪呼吸困难,但不同感染猪群有较大的差异,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嗜睡、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间歇性腹泻、耳尖皮肤发绀,以腹下部多见皮下水肿等症状。有时也出现神经症状,如肌肉震颤、呆立、运动失调、后躯麻痹,最后倒地死亡。公猪与育肥猪感染时症状较轻。仔猪常在2~3d内死亡,致死率很高。

3病理变化

主要为败血症和胸腔存有少量粉红色积液。皮肤色淡似蜡黄,鼻孔有泡沫;喉部粘膜有少量出血点,气管充满泡沫,胸腹腔积水较多;肺部大理石样变,肝肿大,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脾稍肿大,心内膜充血,心包积液水肿。肾包膜易剥离,表面有不同程度针尖大出血点。仔猪、育成猪常见眼睑水肿。仔猪皮下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充血和出血。

4防制措施

目前,此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采取综合性的防疫措施及疫苗免疫是控制和减少蓝耳病和非典型猪瘟发病的有效途径。

4.1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使兽医防疫、检疫,特别是防制猪瘟工作走向法制管理的轨道。

4.2在生产过程中,加强检疫,杜绝引种及购买仔猪时从疫区带入病毒;严格执行隔离和消毒制度,注意建立无病菌清洁型猪场;避免闲杂人员进入猪舍;实行产房隔离,哺乳仔猪应尽早断奶;对育肥猪采取“全进全出”制度,淘汰阳性种猪,规模猪场要定期进行蓝耳病和猪瘟的检测,检出的阳性猪捕杀并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防止蓝耳病和猪瘟的发生与流行。注意区分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不同使用特点,给无病猪场的猪打疫苗时,应该选用灭活疫苗,离乳小猪可用弱毒活苗注射免疫,而给已有患上蓝耳病的猪场中的猪打疫苗时,必须选用弱毒疫苗。

4.3改善环境。栏舍冬季要防寒保暖,夏季通风透气,地面保持干燥,污染物要及时处理。

4.4密切注意猪群变化及时准确诊断。发现可疑疫情,立即采集血清和病料,送至有关单位做抗体和抗原的检测。

4.5应急措施。一旦确诊为蓝耳病与非典型猪瘟综合症,应查明病因,分析传染来源,封锁病猪场,捕杀病猪并焚烧后深埋,作无害处理。对可疑病猪就地隔离观察,凡被病猪污染的猪舍、环境、用具等都要进行彻底消毒。对假定健康猪以及在疫区受威胁区的猪,都要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4.6给病猪投喂高能量饲料、维生素和足够的电解质,母猪临产前宜混饲阿司匹林。治疗病猪时,应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根据不同继发感染病症对症下药。

4.7药物防治。对病猪使用下列处方:

方一:用远征蓝圆芪效康、黄芪多糖、利巴韦林同时配合使用四川世纪猪干扰素。

方二:广西北流蓝圆哌特+阿莫西林+世红干扰素。每日1次,连用5d。

方三:在饲料中添加中宝银翘散+氟苯尼考,注射蓝耳灵,连用5d。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