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类型和猪瘟防治

浏览次数:201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稽留,便秘与拉稀交替,发病率死亡率都较高。但由于广泛使用猪瘟疫苗进行免疫,猪瘟流行出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非典型性猪瘟和繁殖障碍性猪瘟两种类型。 

  非典型猪瘟  多呈散发,流行速度缓慢。患猪体温41℃左右,大多数腹下有轻度淤血或四肢下部发绀,耳尖呈紫黑色,耳壳脱落。患猪有食欲,但采食量下降,精神欠佳。少数病猪皮肤有出血点,有些有神经症状或腹泻,病程较长。抗生素治疗无效。主要解剖变化是:扁桃体充血、出血,化脓溃疡;胆囊肿大,胆汁浓稠;胃底呈片状充血或出血,有的有溃疡;淋巴结肿大,多数见不到大理石样的出血性病变;肾脏、膀胱出血不明显,肾胜有散在的小出血点,回盲瓣有黍粒大溃疡,心外膜有针尖大出血点,心内膜有条纹状出血斑。通过对20例发病猪病料进行PCR检测,非典型性猪瘟阳性率近10%。 

  繁殖障碍型猪瘟  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其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感染猪瘟的母猪隐性带毒,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皮下水肿等症状。病仔猪常在2天~3天内死亡,致死率很高。发病率的高低与带毒母猪的多少有关。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如在咽喉、肾、膀胱黏膜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点,淋巴结出血、充血和水肿,胃肠道有出血性炎症。通过ELISA对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的40例母猪进行猪瘟抗原检测,阳性17例,阳性率42.5%。 

  发病原因  一些猪场防疫意识差,防疫猪瘟仅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由于猪三联苗含有吐温-30等佐剂,使猪三联苗防疫猪瘟效果不如猪瘟单苗。一些养猪场主贪图便宜,使用饲料厂家免费赠送的疫苗。由于受保存、运输条件限制,疫苗质量不能保证,致使免疫效果差,保护率低。个别猪场使用非国家正规批准文号的疫苗,如“函字”或“试字”的疫苗,质量难以保障,免疫效果差。免疫程序不合理:个别猪场使用猪瘟疫苗7天后又用猪瘟三联苗,注射猪瘟疫苗一般5天~7天产生抗体,再注射猪三联苗,抗原抗体发生中和反应,抗体水平低下。猪场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喘气病等,使机体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免疫力下降,即使使用猪瘟疫苗也难以起到保护作用。中小规模的养猪场有不少在村庄内饲养,消毒方法不当,隔离措施不严,加剧了猪病的发生和传播机会。 

  防治措施  猪瘟防疫要用单联苗,尽量不使用猪三联疫苗。养殖户认为“一针防三病”,经济又省事,但由于吐温等佐剂的影响,猪三联苗对猪瘟的防疫效果远不如猪单联苗,猪瘟防疫一定要用单联苗,规模猪场最好使用猪瘟兔化弱毒(脾淋)苗,效果更好。 

  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严格按程序防疫,应防即防,不能随意进行。尤其是怀孕后期的母猪不能使用弱毒疫苗,否则容易导致繁殖障碍型猪瘟的发生,造成胎盘感染,母猪出现流产或死胎等。

  要重视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喘气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治。7日龄~10日龄仔猪肺内注射猪气喘病活苗1头份;蓝耳病灭活苗母猪怀孕40日内初免4 ml,20日后加强1次,以后每6个月1次;种公猪首次接种与母猪同时,以后与母猪相同;仔猪15日~21日接种2 ml。 

  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兽用生物制品的行为,尤其要打击经营“函字”或“试字”及假冒伪劣或过期失效疫苗的行为,以保护免疫质量。 

  及时进行猪瘟抗体检测,通过抗体检测可以评价猪瘟免疫效果。规模猪场对多次免疫抗体水平持续不合格的母猪应及时淘汰,防止猪瘟继续感染或母猪繁殖障碍型猪瘟出现。 

  注射猪瘟疫苗要注意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储备一些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注射疫苗后要观察20分钟~30分钟,发现呕吐等过敏反应时要立即注射肾上腺素0.5 ml~1 ml或使用地塞米松等药物,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