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口蹄疫

浏览次数:305
    口蹄疫俗称“口疮”(五号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偶蹄动物急性、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发生特征性水泡和溃疡。

    1 临床症状

    潜伏期1~2天,病初体温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不进食。鼻镜、唇边、母猪乳头、口腔粘膜有明显水泡;蹄痛跛行,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形成米粒大的水泡。水泡破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卧地不起。吃奶仔猪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且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可见到口腔、鼻面上有水泡和糜烂。

    2 流行病学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初期的病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愈的猪带毒5个月左右。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特点是可远距离、跳跃式传播,呼吸道、消化道、受伤皮肤都能感染。无明显季节性,散养猪以秋末、冬春为多发季;大群饲养的猪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频繁,畜牧及畜产品交流增多,致使其发生次数、疫点数增加。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猪的发病率高低取决于该地区的养殖特点、生态环境、地理条件、预防措施、人员以及畜产品流动频率等等,因此疫情须时时防。

    3 正常免疫程序

    目前在我国流行的口蹄疫血清型号主要有四种,即:O、亚洲I、A、C型,其中以O、亚洲I型两种型号最常见,我们平常做的口蹄疫疫苗主要是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种公猪、后备母猪、后备公猪:每年接种高效苗3次,每次间隔时间4个月,耳后肌肉注射2mL/头。种母猪(经产母猪):配种前接种高效2mL/头,分娩前1个月再次接种高效苗3mL/头,以确保产后乳汁内的母源抗体水平达到1:1024以上,使吮乳仔猪免遭口蹄疫强毒的感染。断奶仔猪:断奶后10~15天首免,耳后肌肉注射2mL/头。架子猪:80~90日龄二免,耳后肌肉注射3mL/头。出栏猪:出栏前25~30天三免,耳后肌肉注高效苗4mL/头,预防运输途中感染。

    4 临床治疗和护理

    若不慎发生疫情可酌情从以下入手。

    4.1 紧急免疫 全场各日龄的猪都紧急接种口蹄疫高效苗,25kg以上的猪群耳后肌肉注射5mL/头, 25kg以下的猪群注射3mL/头。先接种健康猪舍内的猪群,后接种可疑猪舍内的猪群。间隔15天,各日龄的猪群加强免疫一次,接种剂量与第一次相同或增加1mL/头。

    4.2 药物和生物制剂治疗 对于已经发病的猪只采取高免猪口蹄疫血清(必须是相同血清型号才有效)、痊愈猪血清和痊愈猪全血注射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一般高免血清的用量为1~1.5mL/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痊愈猪全血用量要加倍,这可防止仔猪发生急性心肌炎,减少死亡,对大猪可防止二期水疱,减轻症状。在本病的初发期使用α、β干扰素也有一定的效果,此外还可注射强效阿莫西林、阿米卡星等抗生素防止其他杂菌的继发感染。在饲料中添加优质电解多维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补充有利于病猪的恢复和缩短病程。

    4.3 口腔病变的治疗 最常用的药物为收敛药品。可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1~2%硫酸铜溶液等洗涤口腔,效果明显;对于口腔和舌面的烂斑,常用10%~20%碘酊甘油溶液,或涂以各种抗生素软膏,治疗水疱烂斑,皆能受到明显效果,能防止细菌感染,促使溃疡面提早恢复。

    4.4 蹄部水疱烂斑的治疗 主要防继发性细菌感染。应将病畜置于地面干燥处隔离饲养,蹄部糜烂或脓肿者,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涂以抗生素软膏治疗,或涂以20%碘酊甘油。用止痛和防止细菌感染药膏收效较快。蹄部水疱烂斑恢复期结痂干燥者,涂以药物软膏,可防止蹄角质干裂或干裂脱壳,如果水疱烂斑严重感染或蹄壳裂开有脱壳现象者,涂药膏后可以用消毒布包扎,勿使其踏入泥粪中沾染污物,以防继,发感染,加重病势,消毒布要勤换,药膏要每天涂擦2次以上。

    当然,在治疗的同时,必须立即上报有关部门,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进行封锁和监督,防止疫情蔓延,对剩余饲料、饮用水、病猪走过的道路、畜舍、畜产品及污染物进行彻底消毒,每2~3日1次;对于粪便,也可用5%~10%的氨水处理。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