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眼吸虫病俗称眼吸虫病。是由多种嗜眼吸虫寄生于鹅及其他家禽的眼结膜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上常见于成年鹅,主要特征为眼结模、瞬膜水肿、发炎、流泪,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而导致采食困难,逐渐消瘦死亡。也是一种危害鹅的常见吸血病。
1.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原常见的种类为涉禽嗜眼吸虫。新鲜虫体呈微黄色,外形似矛头状、半透明。虫体大小为3―8.4毫米×0.7―2.1毫米,腹吸盘大于口吸盘,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和口吸盘之间,雄精囊细长,睾丸呈前后排列,卵巢位于睾丸之前,卵黄腺呈管状,位于虫体中央两侧,腹吸盘后至睾丸前充满备盘曲的子宫,子宫内虫卵都含有发育完全的毛蚴。涉禽嗜眼吸虫可寄生于各种不同种类的禽类,鹅、鸡、火鸡、孔雀等是本虫常见的宿主。但临床上主要见于鹅、鸭以散养的成年鹅、鸭多见。
2.生活史 虫体寄生于眼结膜囊内,虫卵随眼分泌物排出,遇水立即孵化出毛蚴,毛蚴进入适宜的螺蛳体内,经发育后形成尾蚴,从毛蚴发育为尾蚴约需3个月的时间。尾蚴主动的从螺蛳体内逸出,可以在螺蛳外壳的体表或任何一种固体物的表面形成囊蚴。当含有囊蚴的螺等被禽类吞食后即被感染,囊蚴在口腔和食道内脱囊逸出童虫,在5天内经鼻泪管移行到结膜囊内,约经一个月发育成熟。
3.临床症状 虫体寄生于禽类的瞬膜和结膜囊内,大多数病禽单侧眼有虫体,只有少数病例双眼患病,由于虫体机械性刺激并分泌毒素,患禽病初流泪,眼结膜充血潮红,泪水在眼中形许多泡沫,眼结膜和瞬膜水肿,虫体的刺激致使病禽用脚蹼不停地搔眼或头颈回顾翼下或背部将患眼揩擦搔痒,部分病例眼结膜点状出血,常有黏膜或脓性分泌物。病禽常双目紧闭,少数病例,角膜点状混浊,或角膜表面形成溃疡,严重对双目失明,不能不觅食,行走无力,离群,逐渐消瘦、瘫痪、衰竭死亡。
4.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与上述的临床症状描述眼部变化相同,另外可以在眼角内的瞬膜处发现虫体,而内脏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5.防治措拖 对于患病的禽类,应用75%酒精滴眼,每只患眼滴4―6滴,可获得满意疗效。其次还可用人工的方法摘除虫体,但必须去除干净,否则效果不佳。此外,散养的水禽禁止在流行地段的水域中放养,若将水生作物(或螺蛳)作为饲料饲喂时应事先进行灭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