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白鸭种鸭的饲养管理

浏览次数:618
    一、雏鸭的饲养管理父母代种鸭0-4周龄为育雏期。雏鸭出壳后,非常娇气,需要人工选择或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细心地饲养管理使其充分地适应外界条件,健康地生长发育,保持良好的体质和较高的成活率,为将来的后备鸭和种鸭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做好育雏期的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首先要做到“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种鸭到场后,要让雏鸭及早饮水,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及抗生素等药物,连用3-5天,有助于增强雏鸭抵抗力。饮水15-30分钟即可开食,开食时采用小鸭料,小鸭料粒度应以适合雏鸭采食为宜。开食后任何时间都不可断水。2、其次要做好保温工作。雏鸭出雏后绒毛稀少,皮下脂肪很薄,保温能力较差,抵御外界寒冷能力弱,育雏室在一周龄内应保持30℃-35℃范围内,第二周龄内保持25℃-30℃范围内,第三周后慢慢减温到采用自然温度。3、要赶堆分群。由于雏鸭合群性强,即使育雏温度适宜,雏鸭休息时常常打堆而眠。若育雏温度偏低,打堆就更为严重,容易压死、伤雏鸭。因此必须经常观察雏鸭的情况,发现有打堆现象,立即要将其赶开,并适当分群及提高育雏室的温度,以减少雏鸭的死亡,提高成活率。4、保持合理的密度。鸭群的活动空间尽量放松,育雏期每只鸭所需面积比身体面积大3-5倍为宜,地面平养适宜的密度为:1周龄20-25只/平方米,2周龄10-15只/平方米,3周龄6-10只/平方米,4周龄4-6只/平方米。若场地较宽,可再降低密度。密度过大,鸭群拥挤,不利于饮水和采食,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也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并易引起鸭群躁动,出现啄毛,休息不好,生长缓慢,群体不整齐,鸭体污秽,死亡率增加。鸭群的密度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可视季节变化(冬季密度可大些,夏季密度应小些)及雏鸭生长情况和环境卫生状况调整。5、育雏期的饲养标准。在实际饲养中,应在标准基础上增加10%-15%的喂料量,否则很难达到体重标准。而我场一般采取0-28天自由采食的方式,到5周龄后才控制采食量。总之,育雏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也关系到养鸭成败,只要熟悉了雏鸭的特点,加强饲养管理,就能育好雏鸭。二、后备鸭的饲养管理  后备种鸭,以称育成期种鸭,是指育雏结束5周龄至开产的这一时期,这是种鸭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养好后备鸭是为产蛋鸭打好基础,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将决定种鸭产蛋的生产性能。养好后备鸭的关键技术是限制饲养。营养环境同生命的维持以及育肥、产蛋等经济性能的表现有密切关系。对于鸭来说,营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从鸭的生产性能或经济效益等方面来看,这种营养环境经常处于最高营养条件下并非理想。若通过限制饲养,使之这些反应往往与提高鸭的生命力、生产性能和增加养鸭收益密切相关。实行限制饲养使后备鸭性成熟达到最适化和周期化,使后备鸭体重达到最适化和一致化,通过育成期的限制饲养来节约饲料消耗,节约生产成本。限制饲养主要做好以几点:1、控制体重。4周龄至24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保持鸭群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接近。体重过高或过低有害鸭群将来的产蛋率。每天饲喂应以鸭群体重与标准体重相差来决定,在150克/只的范围内根据体重而有所增减,而我场一般在5周龄内保持4周龄末的采食量,到6周龄时才按标准体重限制采食。4周末早上饲喂时,将一群种鸭各称公母鸭10%,计算每群鸭的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比较,然后决定鸭群的饲料供给量,在标准体重±2%的标准范围外,平均体重过重则相应减少饲喂量,平均体重过轻则相应增加饲喂量,增减多少视实际情况而定。在开产前2周,要注意到在产第一只蛋时,将后备鸭料逐步过渡到蛋鸭料,到产蛋达5%,让种鸭自由采食。2、后备种鸭饲养时应混群饲养,育成后按公母比1:5的比例搭配合群饲养。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