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东方杯叶吸虫病是寄生于鸭小肠内的一种肠道吸虫病。本病分布于亚洲,我国的黑龙江、江苏、安徽等省市亦时有发生。临床上常见于放养的青年和成年麻鸭,发生感染的鸭常因脱水而突然死亡。临床所见发病鸭群死亡率最高可达20% 。是当前鸭业生产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
1.病原及流行特点 本病原为东方杯叶吸虫,属吸虫纲、杯叶科。新鲜虫体呈浅淡黄色,近于白色,肉眼见芝麻大小,呈椭圆形,大小为0.9~1.4毫米×1.1~1.4毫米,有两个吸盘,口吸盘位于虫体的顶端,呈球形,咽发达呈圆形,咽的后面是肠支分叉处,腹吸盘比口吸盘小得多,位于肠支分叉处,腹部有一个庞大的黏着器,凸出于虫体的腹面,睾丸并列于虫体中部的两侧,卵巢呈球形,位于虫体的左半侧,紧靠左睾丸。卵黄腺围绕黏着器分布在虫体的周围,前界达咽附近,后界抵达虫体末端,阴茎囊巨大,位于右睾丸和生殖孔之间,生殖孔开口于虫体末端,虫卵呈浅黄色,椭圆形,大小为0.1毫米×0.07~0.08毫米。
2.生活史 对于东方杯叶吸虫的生活史,根据临床观察,发病鸭群常采食淡水螺蛳,可能中间宿主与淡水螺蛳有关。
3.临床症状 患病鸭精神、食欲不振,但渴欲增强。常发生下痢,粪便呈水状,有时混有脱落的黏膜。病鸭消瘦、羽毛无光泽,死前口腔常流出混浊的黄水,有时可见混有大量的虫体。病程1~3天,病鸭常因脱水而突然发生死亡。
4.病理变化 病死鸭机体脱水、眼球下陷,肝脏轻度肿大,胆囊扩张,胆汁色较淡,肌胃内较空虚,角质膜易脱落。多数病例,肠腔内充满液体,其中混有大量的虫体和脱落的肠黏膜,肠道黏膜呈卡他性炎症,有时可见小肠黏膜出现条状灰黄色小痂块和溃疡灶,痂皮易刮落,可见浅红色溃疡面。其他内脏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5.防治措施 (1)发病鸭群实施驱虫,常用的驱虫药有丙硫咪唑、吡喹酮等,对本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疗效。 (2)做好流行地区水域的灭螺工作。禁止鸭群到有本病流行的水塘、河沟中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