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番鸭小鹅瘟的病因与防治

浏览次数:441
  雏番鸭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进番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1.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冬季和早春季节,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雏番鸭和雏鹅发病,传播迅速。本病多发于5~25日龄的雏番鸭,随着日龄的增长,易感性降低。1月龄以上的番鸭也有发生,成年番鸭多不发病而成带毒者。20日龄内的雏番鸭发病时死亡率常高达95%,发病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而20日龄以上的雏番鸭发病时,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

  2.临床症状

  易感雏番鸭的临床症状随日龄的变化而不同。10日龄内的雏番鸭发病后迅速出现厌食、腹泻、衰竭,突然倒地抽搐后不久死亡,病程为2~4天;日龄稍大的雏番鸭发病后最初表现为厌食,嗉囊空虚,内有混合液体和气体,喙部和蹼表发绀。病雏番鸭排出大量黄色或淡黄绿色水样稀粪。

  有的番鸭场,20~45日龄段的番鸭有时发生以上喙变短、软脚、腹泻、低死亡率为特征的疾病,有人认为是雏番鸭感染小鹅瘟的一种病型。

  3.剖检病变

  本病的剖检病变主要在消化道,以肠道病较为明显。腺胃和肌胃黏膜水肿、出血,交界处黏膜溃疡或糜烂,腺胃角质层糜烂脱落;肠道外观淤血肿胀,肠道(尤其十二指肠)黏膜出血,小肠的中、后段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特征性栓子或假膜,包裹在肠内容物表面,形如腊肠,质地坚硬,堵塞肠腔。低日龄雏番鸭有时肠管外壁可见环状细纹,外观似蚯蚓,肠腔内积有脱落的肠黏膜碎片或黏稠内容物,肠壁变薄,内壁光滑,呈淡红色或苍白色。

  4.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的消化道病变,一般可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诊断需借助实验室方法。

  在临诊中雏番鸭小鹅瘟极易与雏番鸭“三周病”相混淆,但两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等方面存在差异,雏番鸭小鹅瘟可侵害雏番鸭和雏鹅,发病率与病死率更高,有神经症状,腹泻更为严重,且患病雏番鸭胰腺无白色坏死点。然而,在生产中完全存在两病混合感染的可能,在临诊中应加以区别。

  5.防治方法

  该病的流行与发生主要是通过孵坊传播和早期感染,因此孵坊加强消毒和出壳后加强饲养管理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应注意不向疫区引进番鸭与雏番鸭。

  对于本病的预防,一是雏番鸭于1~2日龄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或雏番鸭细小病毒与小鹅瘟二联疫苗,每羽肌注0.2毫升;二是种番鸭在产蛋前2~3周肌肉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1毫升,1个月后所产的蛋可留作种用,其孵出的鸭苗在8~10日龄时每羽需注射1毫升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

  一旦诊断为本病时,应尽快将发病雏番鸭和健康雏番鸭分开,及时注射抗小鹅瘟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1~2毫升/羽,必要时可隔日重复注射1次,同时适当使用抗生素以防断发细菌性感染,并加强饲养管理。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