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腐蹄病的预防与治疗

浏览次数:321
    奶牛的腐蹄病是影响牛场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国各地都表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尤其在南方和中部省份的多雨季节,舍饲牛群中发病率高者可达到30%~40%。腐蹄病的发生不仅影响产奶和运动,严重者常常导致淘汰。病牛如果及早的发现可以有效的治疗和恢复,然而复发率却相对较高。对于本病的早期治疗,许多的临床方法都比较有效,但实施治疗过程(比如保定和麻醉)本身由于牛只个体大而较难进行。腐蹄病是一个发病过程相对较慢的外科疾病,其发病因素极易被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所忽视。本文根据奶牛腐蹄病的发病特点,就预防与治疗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对生产一线提供参考。

    1 腐蹄病的预防措施

    对于本病的预防比治疗措施显得更加重要,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的降低甚至杜绝本病的发生。许多的研究和观察表明,腐蹄病的发生与管理、环境、奶牛自身因素密切相关。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本病的预防。

    1.1 管理性预防措施

    牧场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体系,管理的措施常常影响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管理角度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1.1.1 场地的管理

    对于舍饲奶牛,运动场、挤奶厅和饲养间是奶牛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它们的干燥程度直接关系本病的发生。首先,运动场地应该设计合理和及时维护。运动场地面应该保持一定的坡度,有利于雨水和污物的排出,防止有坑或大的洼地。运动场的土质也应该优良好的渗水性,去除杂物,保持清洁。每天要保持清粪,雨季来临要适当的增加清粪的次数。场内饲养密度也不可以过大。其次,保持挤奶厅和饲养间的干燥。饲喂间和挤奶厅在一起的牧场,如果一头牛每天挤3次奶,那它在污水粪便中呆的时间每天要超过9h。挤奶时洒落到场地内清洁用水和自身所排出的粪尿直接污染牛蹄,这些因素使得牛蹄部长时间的处于高湿度、多污染物的情形下,就增加了细菌(主要是坏死厌气丝杆菌)污染的机会,这是引发腐蹄病的主要因素。

    1.1.2 蹄部的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蹄部护理制度。每间隔半年,对奶牛的蹄部统一进行修理1次。清除运动场和牛舍内的杂物,防止玻璃、铁钉等尖锐物品刺伤蹄部。发病的牛治疗后做好患部护理,严重者可以使用牛鞋,加快愈合防止复发。兽医应该多观察牛群,发现异常及早的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1.1.3 饲料的钙磷比、pH值和营养平衡的控制

    产奶期奶牛日常的代谢量比较大,必须防止造成钙和磷的代谢负平衡。同时,要增加运动和光照以保证体内可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有的研究秆认为,饲喂酸度相对较高的青贮饲料也容易诱发腐蹄病的发生率。此外,也要保证奶牛营养中蛋白质、氨基酸平衡和维生素的充分供应,提高奶牛整体的抵抗力。

    1.1.4 保持奶牛运动

    让舍饲的产奶母牛的保持适度运动是管理上极难协调的一件事情。小型的牧场可以合理的灵活的安排运动,但大型的饲养密度相对高的牧场,很难在挤奶和饲喂以外找出一定的时间专门的供它们充分的运动。一方面牛本身需要休息。另一方面,对于它们合理的运动量,难以找到一个科学的数据来衡量。可是,比较放牧牛群与舍饲牛群,前者抗病力明显洼于后者。所以,管理上应该考虑寻找时间、采取合辽的方法去增加运动量。

    1.2 环境性预防措施

    针对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是管理者必须考虑的因为在多雨潮湿地带的发病率和病例的严重程度高于低湿度地区。

    1.2.1 气候季节

    我国各地的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在降雨多的地方,牛舍的地址可以选择在较高燥的地方,如山坡禾平坦的高地。中部的省份可以把牛舍和运动场的地基垫的稍微高一些,垫入的材料以沙壤土为佳,要有利于水分的蒸发和渗透。

    1.2.2 地理位置

    我们调查过在渭河边1km左右建立的一个牛场虽然所在地降雨量不大,但是腐蹄病发生率常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一方面是牛场距离河边比较近,地下水位高。再者渭河流域的土壤多为黏土,水分不易渗透也不易挥发,稍微下点雨运动场则到处泞泥。所以,靠近江、河、湖、海等高湿地建立的牛场,在选址时应当慎重考虑。

    1.3 针对奶牛自身的预防措施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加强营养和蹄部护理以外,奶牛的群体的大小和奶牛个体的特点都是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1.3.1 合理的分群

    过高的饲养密度给管理和生产带来很大的不便。理想的饲养密度是12~15头/100平方米(运动场)。合理的饲养密度不仅保持了充分的供奶牛运动的空间、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减少了奶牛对环境的应急,是降低各种疾病发病率的重要措施。妊娠牛后期孕牛和空怀牛及妊娠早期的牛分开饲养,前者密度要小于后者。

    1.3.2 针对奶牛个体的措施

    膘情好的个体发病率低于膘情差的个体,育成牛发生本病的比率明显的低于成年牛。这可能和抵抗力有关系。育成牛的免疫力强和新成代谢量小,是发病低的可能的因素。也有资料表明,本病的发生具有遗传性,所以在选种选育时可以把本病发生率做为参考。

    腐蹄病是潜移默化的发生的,这就极容易使人们忽视了它发病过程。所以,生产中做好预防的意义显得更加明显。

    2 腐蹄病的治疗

    腐蹄病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临床上有许多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牛个体比较大保定相对困难,给药和护理工作复杂,所以治疗过程的实施比较有难度。特别是在同一群体内有较多的牛只发病时,治疗常常显得顾此失彼。如果及早的发现病牛并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通常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2.1 常规治疗方法

    2.2.1 首先,将蹄部彻底消毒,去除坏死角质、脓性腐败物。方法是用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也可用千分之一新洁尔灭清洗,然后用10%~20%硫酸铜溶液或5%~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蹄部约10~20min。然后,建议可以使用下列疗法:①青霉素30万IU,鱼肝油50mL,蒸馏水5mL,制成乳剂,用棉球涂于腐烂创伤部;②磺胺粉,硫酸铜,甘汞粉等量混合③松节油20mL、鱼肝油20mL混匀,涂于腐烂创伤部:④高锰酸钾粉末与磺胺2:1比例,研成细末,撤敷患部;⑤松节油3mL、塞洛仿5mL、蓖麻油(或鱼肝油)100mL涂于腐烂创伤部。外面打好纱布绷带,以防止进一步感染和粘附药物。

    2.2.2 对于蹄底出现溃疡性漏洞时,首先用千分之一新洁尔灭清洗然后用清水洗干净,再用5%的H2O2溶液冲洗漏洞内部,尽可能的冲洗干净脓性物。然后用将松馏油纱布或棉花团塞于洞内,夏季每天换1次,其它时间隔1d换1次,可以取得理想疗效。也有人推荐使用补蹄膏配合消炎粉调和成糊状,涂抹红肿部位,并用棉球蘸取药膏填塞溃疡部位,每天1~2次,7d后痊愈。

    2.2.3 表现全身症状的患牛,可以用磺胺二甲氧嘧啶或其他抗生素治疗。同时应根据病情给予解热镇痛剂类药物,直至炎症消除为止。对卧地不起的牛,应切实做好护理,每天注意保持翻身数次,防止继发感染其它疾病。

    2.2.4 全群发病或者群体发病率较高时,可以采用在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的方法。池中放入1%~3%的硫酸铜溶液浸泡蹄部,,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2.2 其它疗法

    2.2.1 中药青黛散治疗

    青黛60g、龙骨6g、冰片30g、碘仿30g、轻粉15g共研成细末,在去除坏死部分后将青黛散塞于创内,包扎蹄部。

    2.2.2 烧烙法

    研末的血竭倒入清创后的患部,再用烧红的烙铁融化血竭,使之与角质结合,再用绷带包扎。

    2.2.3 液氮疗法

    清洗患部并修整蹄形后,充分暴露溃疡面,用棉球擦干,再用液氮冷冻的金属棒迅速接触患部,连续5~7次,每次2~4秒。然后涂以少量消炎粉,包扎蹄部。

    2.2.4 高锰酸钾疗法

    用1%的高锰酸钾将患蹄清洗干净,并进行扩创,对于创口较浅的可将高锰酸钾粉撤在药棉上,敷于患处:对于蹄叉腐烂的同样用1%的高锰酸钾水将蹄叉清洗干净,然后将高锰酸钾粉撒在药棉上,敷于患处;对较探的瘘管,可将高锰酸钾粉末直接填塞其中,使之与瘘管壁充分接触:外涂5%的碘酊后用绷带包扎固定,外涂松馏油,2~3d重复处理一次。

    此外,民间还有许多沿用多年的经典治疗方法,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时参考。

    总之,本病在整体上应该以预防为主,提高牧场的管理水平,建立一套有效的奶牛蹄部护理制度。发病后及时的治疗,并且防止复发,尽可能的减少对牧场生产的影响。


[ 畜禽养殖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