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二者混合感染就目前来说多由子猪副伤寒引发,因此,多发生于1~4月龄猪,临床上以拉稀为主要症状,使用抗生素往往难以控制。
症状 初期有个别病猪体温升高并拉稀,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继而引起同群或全场猪发病、拉稀。成年猪极少发病,母猪一般不发病,病程稍长的出现下痢,排淡黄色恶臭稀便,呼吸困难,鼻端、耳根、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斑,腹部出现紫红色斑点,后期腹部的紫红色斑点变为褐色,乳头呈淡褐色。少数病猪后期体温正常或偏低,肤色发污,不食,如食用兴奋胃肠道的药物,会再次出现拉稀以致死亡。少数病猪后期出现惊厥,常在几小时内死亡。有的随着病程的发展,出现步态不稳、后肢麻痹。
病理变化 主要呈现败血症变化,脾脏肿大,呈暗蓝色,股前淋巴结初期充血肿大,后期坏死。肾脏出血、肿大,有零星的针尖状出血点,肝脏肿大,肝实质内有的有坏死灶,全身黏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胃黏膜有卡他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肠内壁有的覆盖有灰黄色或淡绿色麸皮样物,小病灶混合在一起,形成弥慢性坏死或溃疡变化,盲肠口处多有扣状溃疡。肺部常见有卡他性炎症。
诊断 临床诊断:1~4月龄的猪多发,以拉稀、下痢为特征,病猪体表出现败血症变化,在猪群中往往先有1~2头发病,逐步蔓延整个猪场。实验室诊断:可采取病猪的心、心包液、心血、肝、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在严格消毒防范的措施下,送省、市畜牧检疫检验部门作分离培养或荧光抗体测定,酶标抗体测定诊断确诊。一旦确诊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迅速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扑灭。
预防 一方面,平时要注意严格消毒,杜绝传染源传入和媒介的传播,提高猪群的抗病力。严格执行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猪时,应从非疫区中引入,并及时免疫接种,运回后隔离观察2~3周,确定无疫病方可让其进入生产场。保持猪场圈舍卫生,坚持定期消毒。严禁非工作人员、车辆和其他动物进入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倡导使用全价正规饲料企业的饲料(如京豫、豫像预混料)。同时注意消灭蚊蝇,使用枪手 (主要成分:1%环丙氨嗪),在每吨饲料中添加500克,逐级混匀按程序添加,使用1天后彻底清粪1次,对粪堆可用枪手喷洒封闭。另外,每间隔2周采用蓝圆热毒清散按0.1%的比例拌料饲喂2~3天。另一方面,要做好免疫接种。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程序:在猪瘟流行期,子猪在出生后2小时内接种1.5个剂量 (超前免疫,简称超免),在非流行期,20日龄未超免的子猪接种2个剂量,5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每头猪用4个剂量;后备种公、母猪配种前,再免疫1次;经产母猪每11个月在空怀期间接种1次,每猪用4个剂量;种公猪每11个月接种1次,每猪用4个剂量。子猪30~35日龄接种子猪副伤寒菌苗1个剂量。
治疗 用圆蓝五肽按猪每公斤体重用0.2毫升、金氟奇安按猪每公斤体重用0.15毫升肌注,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3天;蓝圆热毒清100克、亚广氟苯尼考粉50克拌料100公斤,让猪自由采食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