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脱腱症的防治

浏览次数:0

鸭脱腱症是育雏期易发的疾病,此病发生率很高,有些场户的雏鸭患病率高达50%,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发病原因发病原因主要是饲料营养不良或饲养管理方法不当所致,以及舍内温度偏低、湿度偏大等。

临床症状大多数在雏鸭期发生此病,发病鸭均在10日龄以上。发病初期,雏鸭行走不便,两腿颤动,跗关节向内弯曲,时有爬行等姿势,但吃食尚好。随着病情加重,病鸭完全不能站立和走动,移动时用跗关节触地,甚至两翼支撑着地面,由此造成肢体磨烂发炎,关节肿大、变形,呈现“O”形或“X”形。病鸭吃食困难,逐渐消瘦乃至死亡。到21日龄时,发病率可上升到50%,死亡率可达10%以上。

剖检变化剖检可见腺胃、肌胃黏膜脱落,食入肌胃的饲料干燥变黑;整个肠道明显充血,并出现丝状出血点;骨质变脆,胸骨成扁平弧形。

防治方法合理搭配饲料品种,保证供给雏鸭所需营养成分。育雏期饲料含粗蛋白质22%,粗纤维3.5%,钙1.28%,磷0.71%,赖氨酸1.05%,蛋氨酸加胱氨酸0.73%,复合维生素0.2克/公斤。并添加适量的锰和锌。

鸭舍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湿度保持在65%~70%,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7~10只为宜。

鸭发病后应立即分群治疗,以小圈分散饲养,让每只病鸭都能饮到水、吃到食。同时,针对饲料中所缺营养成分,补充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患病雏鸭每公斤饲料中添加锰50毫克,每只鸭饲喂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各5毫克,连喂7天后减量。此外,应适当补充饲喂青饲料和鱼产品饲料。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