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

浏览次数:0

春季气候冷热多变,是雏鸭发病高峰期,去年3月底,安新淀南某养鸭户所养10日龄雏鸭就发生以纤维素性心包炎为主要病变的疾病,发病后2-3天到达死亡高峰,发病率86%,死亡率26%。通过临床诊断为雏鸭传染性浆膜炎,后经全群投药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现把发病治疗情况介绍如下,以提醒养鸭户注意预防今春鸭病的发生。

一、临床症状

病鸭表现为倦怠,缩颈,不食或少食,眼、鼻分泌物增多,咳嗽、喷嚏,排黄绿色稀便,不愿走动,运动失调,昏睡,扎堆。一些不能站立或站立时全身发抖。后期少数鸭出现头颈歪斜,遇惊扰时不断转圈、鸣叫。

二、剖检变化

最明显的病理变化是纤维素性渗出物,波及全身浆膜面,包括心包膜、肝脏表面以及气囊。在鼻窦、呼吸道内有干酪样渗出物。肝脾肿大,脾呈斑点状灰红色,有心包炎。

三、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无菌采取病料和病料培养,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即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主要是由养殖户早期育雏温度最低17℃,远达不到标准温度,给雏鸭造成了大的应激,以至采食饮水受到抑制引起。

四、治疗方法

1.全群投服鸭浆清(主要成分:氟苯尼考),每袋拌料375公斤,连用3天。

2.把死亡病鸭集中无害化处理,全场带鸭消毒,对所有饲养器具消毒。

3.把育雏舍温度升至30℃-32℃,保证充足卫生的饮水,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

经以上处理当晚病情得到迅速控制,死亡率迅速下降,2天后痊愈。

五、预防措施

1.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隔离消毒和免疫工作。

2.在雏鸭的饲养过程中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避免大的应激因素。

3.雏鸭3日龄接种鸭传染性浆膜炎弱毒疫苗,对免疫不明的雏鸭要及早注射高免抗体。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