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芽枯病的防治

浏览次数:10

草莓芽枯病为世界性分布的土壤真菌病害,在土壤中腐生性很强,是多种作物的根部病害,除草莓外,还危害棉花、大豆、蔬菜等160余种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在草莓上主要危害蕾、新芽、托叶和叶柄基部,引起苗期立枯病,成株期茎叶腐败、根腐和烂果等。

一、症状

植株基部发病,在近地面部分初生无光泽褐斑,逐渐凹陷,并长出米黄色至淡褐色蜘蛛巢状菌丝体,有时能把几个叶片连在一起。侵害叶柄基部和托叶时,病部干缩直立,叶片青枯倒垂。开花前受害,使花序逐渐青枯萎蔫,急性发病时呈猝倒状。花蕾和新芽染病后逐渐萎蔫,呈青枯状或猝倒,后变黑褐色枯死。茎基部和根受害,皮层腐烂,地上部干枯容易拔起。从幼果、青果到熟果都可受到侵害,被害果病部表面出现暗褐色不规则斑块,僵硬,最终导致全果干腐,温度高时可长出上述菌丝体。已着色的浆果发病,病部变褐,其外围常发生较宽的褐色白带,红色部分略转胭脂红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引起湿腐或干腐,但不长灰色霉状物,是与灰霉果腐病区别之处。

二、发病规律

草莓芽枯病致病菌为半知菌亚门的丝核菌,以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以随带病秧苗和病土传播为主。露地栽培时以春季为发病主要时期,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2℃-25℃,在肥大水多的条件下容易发病。保护地温度高,通风不良,湿度大,栽植过密容易导致病害蔓延。

三、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在立枯病发生的区育苗和栽植草莓,否则必须采取太阳能晒土消毒。

2.适当稀植,合理灌水,保证通风,降低环境湿度。

3.保护地要适时通风换气,灌水后迅速通风,降低室内湿度。

4.及时拔除病株,严禁用病株作为母株繁殖草莓。

5.药剂防治。适宜的药剂有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10%立枯灵水悬浮剂300倍液、敌茵丹水溶剂600倍液,从现蕾期开始,7天左右喷1次,共喷2-3次。温室或大棚栽培条件下,每亩用5%百菌清粉尘剂110-180克,分放5-6处,傍晚点燃,闭棚过夜,7天熏1次,连熏2-3次。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