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病虫害“越治越多”啥原因

浏览次数:9

农药在洋葱生产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它对有害生物所表现的无比强大的威力,“快、准、狠”的防治特点,使其成为农户普遍接受的防治手段,给洋葱的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是,随着人们对农药的过分“青睐”,又伴随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有些地区主要病虫害控制不住,新的病虫害又产生了,甚至出现“虫杀不死,病治不愈”的怪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化学农药在防病治虫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天敌的杀伤,导致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有害生物种群作为生态环境的一员,受到自身固有控制因子——天敌的制约,化学防治时,农药不分青红皂白,既杀伤了害虫、杀灭了病菌,也误伤了天敌,加之多数病虫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抗逆能力,而天敌则显得比较脆弱。因此,病虫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恢复元气”,在失去天敌控制的条件下重新“恶性膨胀”。由于化学农药的连续使用,病虫产生了抗药性,已不再“惧怕”农药,化学防治失去了应有的威力。某一种病虫在未获得抗药性时,药剂对此杀伤杀灭能力很强,药剂一经使用,病虫很快得到控制;抗性产生后病菌和害虫便在逆境中发展自身的种群,与此同时,其抗药能力也逐步增强;化学防治时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提高使用浓度和剂量,二者相互“竞争”的结果,病菌和害虫对药剂已不再敏感,从而出现农民所说的“虫杀不死,病治不愈”的现象。农药使用制度的改变,为病虫的滋生和隐蔽提供了条件,给再度发生准备了虫源或菌源以及过渡场所。农村生产体制变革以后,大面积的全民统一齐防治,已被小规模的一家一户的施药形式所代替,这就必然会使有些地块在病虫防治适期范围内得不到统一的防治而漏防或迟防,这些地块便成了害虫转移隐蔽、病菌滋生的场所和桥梁田;或者因防治不得力,有害生物种群维持较高的水平,继而蔓延影响其他地块,成为新的“基地”。洋葱品种和栽培方式的变更,不同程度上有利于病虫的发生。目前虽然有一些较好的抗病虫品种,但总的来说,人工所繁育的良种,抵抗有害生物的能力仍是脆弱的。另外,品种的单一化种植、洋葱的高水肥管理,都为病虫的多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由此可见,病虫“越治越多”,是多种因素复合的结果,不可全部归罪于化学农药。

(来源;吉林农村报)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