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小黄点”难防难治怎么办?

浏览次数:7

近期,不少菜农反映黄瓜“小黄点”严重,反复用药也打不住,很多棚室因“小黄点”防治不当而减产,严重的甚至拔园,不利于黄瓜高产优质。那么,为何“小黄点”这么难防难治呢?

症状表现

“小黄点”是黄瓜靶斑病的俗称,主要在黄瓜中上部叶片发生。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透明斑点,在阳光下观察可以看到病斑中心有针尖大小的黄褐色小点;随着病情不断发展,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半透明,易穿孔,病斑呈黄褐色。

原因分析

首先,植株的抗逆性差。

近期,病害发生较为严重与植株的抗逆能力下降有很大关系。很多菜农为了追求产量,留瓜过多,导致黄瓜生殖生长消耗过大,导致叶片薄,长势差,这样势必造成植株的抗病能力下降。

其次,盲目用药。

对于靶斑病,菜农并不陌生,防治药剂也很多,可是有的菜农为了立即将该病防住,习惯盲目用药,过量用药,也是靶斑病发生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所以,病害发生时要判断病情,合理用药。

三是环境条件适宜。

温暖潮湿的棚室环境利于靶斑病的发生,今年秋季北方地区气温普遍偏高,给病害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加之菜农在日常管理中,棚内温湿度调控不当,比如,温度忽高忽低,棚室通风慢,或者一次性放风过大,夜温偏高,造成植株徒长,抗性差易感染病害。

防治措施

加强管理培育壮棵

建议菜农应根据植株长势合理留瓜,长势偏弱的植株,可适当减少留瓜,不要一味追求产量而留瓜过多,这样容易导致植株的抗病能力下降,植株也易早衰。

同时对于发病较为严重的叶片,晴天时要及时摘除,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消耗,并结合天气叶面喷施氨基酸类、海藻酸类、甲壳素类功能性叶面肥,养护叶片,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提高叶片的抗逆性。

多措并举降低棚内湿度

晴天时,适当拉大风口排湿,根基天气变化适当延长通风时间,最大限度的排湿降湿,减少叶面结露。同时在操作行铺设稻壳或秸秆等有机物进行吸湿,同时也具有稳定地温的作用。

药剂防治要轮换用药

防治靶斑病的药剂很多,如吡唑醚菌酯、咪鲜胺、腈菌唑等,为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建议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和使用复配药剂。由于靶斑病易与细菌性病害混发,建议用药时混配细菌药,如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喹啉铜;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百菌清+琥胶肥酸铜等等,也可选用噻唑锌或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百菌清+多抗霉素等配方。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