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预防奶牛三日热

浏览次数:0
夏季气温增高较快,一些养殖场内开始零星发生奶牛流行热,导致产奶量下降。为确保奶牛养殖安全和效益,奶牛养殖场(户)一定要做好奶牛流行热的防控。

奶牛流行热是弹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传播很快,流行面广,发病率高。不同性别、年龄的奶牛均可感染。大部分奶牛发病后3日左右可恢复正常,故又称“三日热”,多发生于夏季或气温持续较高季节。

一、病原该病病原为弹状病毒,属水泡病毒属,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在56℃温度下10分钟即可灭活。本病经空气传播,同槽、同场奶牛相互传播较快。

二、症状奶牛流行热病毒主要侵害奶牛的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临床症状呈多样性。一般症状为体温升高,可达39.5℃~43℃,心音亢进,精神萎顿,眼结膜充血,流泪、流涎、流涕,个别急性症状呼吸困难。食欲差,反刍少,胃肠蠕动减弱或停止,大便干而少。奶产量突然下降,关节疼痛、跛行,前、后躯肌肉颤抖,步态不稳或卧地不起。常并发肺气肿或瘫痪,可导致流产或死胎。

三、防治对体温过高的奶牛,应及时使用5毫升×10支庆增安注射液肌注;空怀牛用5毫克×10支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肌注。发病较轻时,可在2~3日内恢复。

对以呼吸道为主要症状的奶牛,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300万~4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1~2次,一般经2~3日即愈。严重时可增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4~8克肌注,每天1~2次。或采取颈静脉放血1000~2000毫升,然后,再往静脉内缓缓注入等量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在呼吸极度困难时,还可经鼻腔或腹腔及皮下输入氧气。

对以瘫痪为主要症状的奶牛,除上述治疗措施外,每天可注射1克盐酸硫胺,或呋喃硫胺注射液肌注0.2~0.3克,并静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1000毫升,同时补充10%氯化钾注射液100毫升,一般经1~3天就能取得疗效。严重时,可采用盐酸硫胺经百会穴及大胯穴注入,或用电针对百会、肾俞及肾角等穴位刺激或用特定电磁波(TDp)照射。

药物对症治疗仍不能站立的病牛,可用醋麸炙方法:麸皮10千克,加食醋10千克拌匀,在铁锅内炒热至60℃,然后分装两条麻袋,扎口交替温熨病牛腰胯部,时间为每次1个小时,每日1次,连用数次,直至病牛能自行站立.

(来源:农民日报)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