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等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安徽淮北砂姜黑土旱作区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
2种子准备
2.1适宜品种
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安徽省淮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
2.2种子质量
种子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85%,水分≤13.0%。
2.3种子处理
播种前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未经包衣的种子可采用药剂拌种方法处理,50公斤麦种用50%辛硫磷乳油50ml加20%三唑酮乳油50ml(或15%三唑酮粉剂75g)或2%戊唑醇湿拌剂75g放入喷雾器内,加水3公斤搅匀边喷边拌。拌后堆闷3~4小时,待麦种晾干即可播种。
3前茬处理
3.1秸秆还田
提倡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秸秆还田作业采用玉米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玉米摘穗、果穗输送、收集装箱、秸秆粉碎还田作业或人工摘穗后,用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粉碎还田作业。玉米秸秆切碎长度应≤10cm;秸秆切碎合格率≥90%;抛撒不均匀率≤20%。选择玉米秸秆翻埋还田前,每亩应增施尿素5~6公斤,促进秸秆腐烂,翻埋应严实,避免秸秆架空现象,畦面达到整地质量要求。
3.2土壤处理
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如花生茬、豆茬等,要进行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辛硫磷600ml拌细土20~30公斤于犁地时撒入田间或犁沟。
4整地
4.1整地要求
整地是保证小麦播种质量的基础,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基本要求。整地作业应选用5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配套耕整地机械进行。精细整地应达到畦面平整,无明暗坷垃,耕后耙碎保墒,上松下实的要求。土壤墒情不足的应造墒,坚持足墒播种,保证土壤含水量达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5%。
4.2旋耕整地
选择旋耕整地作业应选用带镇压器的机械,适时适墒进行,旋耕作业表层土壤松碎,根茬、杂草被粉碎后均匀地混于表土层中。旋深15cm以上,旋耕碎土率≥50%,切忌烂耕或耕后待播时间过长;长期旋耕整地必须每2~3年进行深耕或深松作业一次,耕(松)深23-25㎝。中小型机械作业旋耕,提倡耙地镇压单独进行,耙实后再播种,确保适宜播种深度。
5施肥
5.1施肥量
坚持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追肥结合,氮肥后移的施肥原则。每亩施有机肥2000~3000公斤、纯氮14~16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氧化钾6~8公斤、硫酸锌1公斤。
5.2肥料分配
有机肥、磷、钾肥及锌肥一次性全部用作基肥;氮肥的50%~60%做基肥,40%~50%拔节期~孕穗期追施。
5.3施肥方法
耕地前撒施或旋耕施肥播种机机施,机施肥料选用颗粒肥。侧位深施的种肥应施在种子的侧下方2.5cm~4cm处,肥带宽度大于3cm。正位深施的种肥应施在种床的正下方,肥层与种子之间的土壤隔离层应大于3cm,肥带宽度略大于种子播幅的宽度。肥条均匀连续,无明显断条和漏施。
6播种
6.1播期
淮北中部地区播种适期:弱冬性品种10月5日~10月15日;半冬性品种10月10日~10月20日。淮北北部和南部相应提前或推迟3~5天。
6.2播量
6.2.1适宜播量
适宜播期范围内,弱冬性品种基本苗13万~15万/亩,半冬性品种15万~18万/亩。密度的确定还应根据播种时期和土壤肥力及整地质量进行必要调整,播期推迟、整地质量差、土壤肥力水平较低时都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每亩计划基本苗数×千粒重(g)
播种量(公斤/亩)=
种子净度(%)×发芽率(%)×田间出苗率(%)×106
6.2.2播量的调试
加入不少于种子箱容积1/5的种子,在空地进行试验,用小袋接住全部排种盒下种口,使机组达到正常工作状态前进一定距离,对小袋中种子称量,即可换算出实际亩播种量。按此方法,将排种槽轮工作长度以5mm至全长逐段进行测试。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Q=2∑q/3mb
式中:Q—单位面积播种量,单位为公斤/亩;
q—各排种口的排种量,单位为克(g);
m—机组前进定距离,单位为米(m);
b—播种机工作幅宽,单位为米(m)。
6.2.3机械播种
选用的播种机必须与拖拉机匹配,严禁动力低配。播种前,应完成各项调整和试运转,并确认达到要求。提倡选择旋耕施肥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如在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条件下播种,应选择带有分草器的免耕施肥播种机进行作业。机播作业要求做到不重播,不漏播,深浅一致,覆土严密,地头整齐。
6.2.4播深与行距的调整
播种深度以4~5cm较为适宜,墒情不足时可以加深至5~6cm。可通过改变播种机地轮高度或适当改变种、肥开沟器的安装高度,可分别调整播深和施肥深度,或改变拖拉机后拉杆长度,可同时改变播种深度和施肥深度,同时旋耕深度也同步变化,上拉杆增长,播深、施肥深度、耕深变浅;还可通过调整后镇压辊高度(耕、播深同时调),达到调节播深的目的。播种行距一般控制在20cm,行距大小通过改变开沟器及种管在机架后梁的左右相对位置实现。调整时应注意相邻种管之间距离一致,使种管在机架后梁分布均匀。在播种状态时,应使播种机纵横保持水平。
6.2.5播后镇压在一般墒情条件下,小麦播种选用旋耕施肥播种机播后同时镇压即可;比较松软的土壤要适当调整增加镇压强度进行作业,使土壤保持适当的紧密度;土壤墒情较差时,播后应采用专用镇压器进行重镇压,以增加土壤的紧密程度,使下层水分上升,利于种子发芽出苗。选用旋耕施肥播种机作业时严禁为提高作业速度拆除镇压轮。
6.2.6补水造墒
土壤墒情不足时,一定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对播种后墒情较差的,必须进行微喷补水,确保出苗整齐一致,达到一播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