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育成全国近四成油菜新品种

浏览次数:8

长江网讯据长江日报消息作为全国油菜研发的中心,武汉专家培育出全国近四成的油菜新品种。

省农业厅有关人士近日介绍,中国最主要的油菜研究机构都在武汉,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学院为主的油菜品种选育和加工利用的高级专家占全国同行的60%。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研究油菜的仅一人,即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刘后利。1960年,他招收了我国第一位油菜研究生,这就是后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那时,华中农大的油菜研究人员总共只有两三个人。目前,该校研究油菜的专家已有20多位,培养研究生150多名。

华中农大发现的杂交油菜母本——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被多个国家用来进行杂交油菜新品种的培育。最近,该校油菜专家又发现了新的芥菜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育成的“甘油三号”和“甘油五号”,促进了我国油菜生产由低产到中产的第一次跨越。到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油菜单产水平比50年代提高了80%以上,总产量提高了近两倍。

该所育成并获国家发明奖的“中油821”,是我国油菜由中产到高产的第二次跨越中的关键品种之一,覆盖了全国当时30%以上的油菜种植面积。

通过国家攻关计划的实施及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合作,该所又培育出了“中双”系列和“中油杂”系列油菜新品种20多个,覆盖了全国1/3的油菜种植面积。

傅廷栋介绍,目前中国油菜科研地位正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尤其在三大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除杂交油菜的遗传育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很大外,黄籽油菜的改良和抗菌核病的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

在油菜中,黄籽油菜品种以其含油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纤维素含量低等优点而受到各国育种家重视。刘后利在国内首先发现了甘蓝型黄籽油菜。从此,他着重对这一类型的品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亲自主持黄籽高油育种工作。经过十多年努力,终于育成了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黄籽油菜品种——“华黄1号”。

菌核病是油菜的第一大病害,被称为“油菜癌症”。世界上的科学家研究了100多年,但对其控制仍不理想。菌核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病很厉害,每年造成油菜减产10%—70%。为控制这一病害,农民一般在油菜上喷洒大量“菌核净”等农药,但这容易污染食用油。华中农大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姜道宏等人发现了一种微生物,可克制这一“癌症”。

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是国际上油菜领域的最高学术组织,其理事由世界范围内的70多位权威油菜专家组成,中国有7位专家,其中武汉有4位,分别是华中农大的傅廷栋、杨光圣和周永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员王汉中。

种植面积占世界1/18

湖北油菜总产量11年全国第一

提供农民七成夏收现金收入

一到冬天,湖北漫山遍野种植的都是油菜。无论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湖北油菜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国内油菜总面积、总产量约占世界的30%,居世界第一位。长江流域油菜面积、总产量约占世界的1/4,是最大的油菜产区。我省油菜常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1/6和世界的1/18,种植面积、总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历史最高的2004年油菜面积1780万亩、单产132公斤,总产量235万吨。

近年来,我省油菜种植实行板块推进,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产区的油菜在秋冬作物中比重占到60%—70%。2004年,这两个地区加上鄂中北三大优势区域,油菜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85%。

据介绍,经过半个世纪努力,油菜已是我省第二大作物,仅次于水稻。

省农业厅有关人士介绍,油菜是我省大宗农产品中在国内外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作物,也是我省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据悉,我省油菜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0%,占夏收作物面积的50%,产值约占农民夏收作物的60%,占农民夏收现金收入的70%。

从边缘性植物到全国第五大作物

3次遗传改良奠定油菜地位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油菜已从一个边缘的小作物转变成全国第五大作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近日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油菜年均面积不到3000万亩,单产也就25—30公斤;而现在全国油菜面积约1.2亿亩,平均亩产达100多公斤。

过去,油菜只是边缘性植物,只以长江流域一带种植为主,规模很小。新中国成立后,油菜的“境遇”发生了很大变化。1963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在中国南方发展油菜生产,解决南方人吃油的问题。大豆、芝麻的品质还不错,但种植面积有限,而在冬天可种植的油料作物也只有油菜。

目前,油菜已成为我国继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之后的第五大作物。油菜地位的抬升,得益于油菜品种上的3次跨越式遗传改良。按照傅廷栋的说法,“油菜品种经历了几个来回”。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南方油菜主产区大面积栽培的都是低产的白菜型油菜。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刘后利首先提出,要用高产的甘蓝型油菜逐步取代低产的白菜型油菜。

上世纪70年代左右,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育成的油菜品种“甘油三号”和“甘油五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完成了我国油菜由甘蓝型替代白菜型、由低产到中产的第一次跨越。此时,白菜型油菜逐步退出长江流域。

25年前,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油菜育种攻关。其后,经全国油菜界努力,将传统的“双高”(高芥酸、高硫苷)品种改良为“双低”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而实现了我国油菜生产的第二次跨越。

傅廷栋介绍,第三次跨越是大面积推广杂交品种。中国油菜生产水平的显著提高得益于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目前杂交油菜种植面积已占我国油菜总面积的50%%以上。

油菜改变我们的生活

油和菜,我们每天都离不开,但油菜和生活的关系,很少被人注意。实际上,油菜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科学家不断改变油菜品种,我们的生活也随之改变。

味道越来越好营养越来越高

菜籽油正在变成“中国式橄榄油”

传统油菜大都是“双高”油菜,即高芥酸、高硫甙。前者主要在油中,后者存于饼粕中。芥酸在人体中难以降解,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对人体有害。也正因为此,菜籽油的口感不仅不好,而且营养价值低。

经过专家科研攻关,目前新培育的“双低”油菜品种,芥酸含量只有0%—2%。

在国内,“双低”油菜籽榨出的菜籽油堪称“中国式橄榄油”。在目前世界上各种植物油脂中,其营养价值仅次于橄榄油。华中农业大学油菜专家孟金陵教授甚至认为,改良的低芥酸菜籽油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植物油。

民间有个说法,叫做“一猪二茶三芝四麻”,评判油的好坏是口感和香味。孟金陵介绍,其实,判定一种油的高下关键是营养价值,其中饱和脂肪酸和油酸是两个重要指标。饱和脂肪酸越低越好,油酸越多越好。

据目前已知的资料,“双低”菜籽油是所知的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的,只有7%,而橄榄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达15%。“双低”菜籽油的油酸含量为61%,在食用植物油中仅次于橄榄油中的油酸含量(75%),远高于玉米油、向日葵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棉籽油、棕榈油等的油酸含量。

但由于“双低”和“双高”油菜混合种植,以及产业发展滞后等多种原因,大部分人很难买到纯正的“双低”菜籽油。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交的报告显示,我国对高档食用植物油的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其中橄榄油进口量增长最明显。仅去年上半年,我国进口橄榄油就达2711吨。

由于饱和脂肪酸低,目前世界范围内,人们食用油脂正从动物油向植物油转移。因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开始大量食用菜籽油。在加拿大,“双低”菜籽油比普通菜油价格高出不少。

先掐下来吃再把籽榨油

油菜薹可媲美洪山菜薹

传统的油菜只能榨油,却不能食用,因为油菜薹又涩又苦。经过改良的“双低”油菜薹,不仅可榨出品质仅次于橄榄油的菜籽油,而且掐下的油菜薹吃起来很甜,味道可和洪山菜薹媲美,而油菜籽的产量并不受影响。

这种“双低”油菜薹经商业包装后,目前已进入武汉各大超市,并被命名为“江城菜心”。有专家甚至预言,它有可能取代广州菜心成为占据市场的新宠。

这种可实现两用的油菜品种主要由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培育而成,代号为“中双9号”。据悉,该品种可实现高产、高含油量、高蛋白,而且抗病性能很好,2002年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进入全国各油菜产区参加全国区试。

2003年,该所专家把培养的多个品种拿到新洲区试种。结果发现,“中双9号”的油菜薹口感最好,而且摘薹后不影响油菜籽产量。于是,在当地农业部门推荐下,新洲当地农民种植了1000亩“中双9号”,并进行了大面积摘薹示范。

负责此项目的油料所专家刘贵华介绍,当年农民种植1亩油菜,可收油菜薹250公斤。按照当年8角钱/500克的价格,仅油菜薹一项,农民每亩可创收400元,而1亩地还能收获400元左右的油菜籽。油菜一菜两用后,农民收入翻倍。

这一成功示范迅速引起了省农业厅重视,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得到推广。

专家介绍,油菜薹味道可媲美洪山菜薹,再加上越冬生长无须打农药,且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胡萝卜素和钙,具有较高的绿色、保健食用价值。

国际油菜大会为何落户武汉——访大会执行主席傅廷栋

近半个世纪,国际油菜大会第一次从欧美转向亚洲,选址在中国武汉举行。这一学术盛会是如何被竞争过来的?记者近日专访了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

13年前就开始着手申报

国际油菜大会每4年一届,通过竞争的方式,由某个油菜生产国承办。1994年,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就开始同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联系,并于1996年向农业部报告,希望中国申办1999年第十届国际油菜大会。

经农业部批准后,我国向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提交了申请。当时有几个国家竞争,最后经理事会投票确定,第十届大会被澳大利亚夺得举办权。

1998年,中国再次向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申请举办权。2001年,在波兰召开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会议,讨论2007年第十二届大会由哪个国家举办问题。当时拟申请承办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等国,最后多数理事投票由中国承办,并责成由中国理事向中国政府部门报告。

2002年10月,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秘书长等来武汉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感到较满意,随即确定2007年3月26日—30日在中国武汉召开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

学术和经济水平不够曾失举办权

傅廷栋介绍,每届国际油菜大会的举办权竞争都相当激烈。要取得举办权,学术水平、经济水平和接待能力等条件最关键。

1991年,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给傅廷栋颁发了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杰出科学家奖”。傅廷栋也成为该奖设立近20年来第一位获奖的亚洲科学家。

“如果条件成熟的话,1999年那次大会可能就定在中国举行。”谈到第一次申办,傅廷栋不无遗憾地说:“当时中国在油菜学术界名声不够大,接待条件也有限,生产影响小。”最终,中国与大会的举办权失之交臂。

到了上世纪末,中国的油菜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国和油菜籽消费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总体状况良好。傅廷栋说,这时中国基本具备了举办国际油菜大会的条件。

200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向傅廷栋颁发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科学奖。在当年8位获奖者中,傅廷栋是第三世界科学院农业科学奖的唯一获奖者。傅廷栋称,这是世界农业科学界对中国农业科学发展水平的肯定。

武汉在油菜领域的科研实力是重要原因

13年前,我国同行欲申报国际油菜大会举办权时,其领衔人物是华中农大的傅廷栋。

1995年,傅廷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由于在油菜界的学术威望,1998年我国第二次申报国际油菜大会举办权时,傅廷栋再次带头申请。

傅廷栋介绍,除个人因素外,武汉在全国油菜领域的科研实力是重要原因。

中国主要的油菜研究机构都在武汉,其中华中农大和中国农科院是国内研究油菜的两大巨头。

现在,湖北是全国“双低”油菜研发、种子生产供应和加工利用的三大中心,拥有全国同行业60%的高级专家。近年培育的“双低”杂交品种有20多个,精深加工科研成果十分突出,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据悉,武汉获得大会举办权后,去年傅廷栋当选为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主席。

国际油菜大会

国际油菜大会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油菜学术会议,由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主办,每4年召开一次。

会议除进行学术交流外,从1987年第七届国际油菜大会开始,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在每届国际油菜大会上,都要给国际油菜科学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授予“杰出科学家”称号(原则上每届授予1人)。包括傅廷栋在内,目前已先后给6位科学家授予这一称号。

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是国际性的最高油菜学术组织,由一些立志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油菜改良和产品转化的著名油菜科学家组成,机构和秘书处设在法国巴黎。

我国现有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理事7名,除武汉的4位专家外,还有湖南农业大学院士官春云、安徽农科院副院长胡宝成研究员、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研究员李殿荣。

油菜战略价值得到重新认识

本报讯油菜不仅可食用,也是近年迅速发展的重要生物能源作物。在国际油菜大会即将召开之际,武汉专家表示,油菜的战略价值已得到重新认识,因为它是我国发展生物柴油最好的原料。

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让人们不无忧虑:什么将成为石油的替代品?寻找更具价值的能源作物也成为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生物柴油是目前全球解决能源危机的方向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生物柴油投入市场使用。我国专家经多年研究发现,作为重要农作物的油菜是我国发展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

面对全球性能源短缺及未来国家能源安全,2005年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所长王汉中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发展油菜生物柴油、建造一个永不枯竭的“绿色油田”的战略倡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肯定。

为促进油菜生物柴油战略的实施,目前该所已选育出含油量达54.71%的超高油油菜新品系“中油0361”,这是目前国际上含油量最高的油菜,比目前种植的一般品种含油量高出25%。

另外,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吴谋成率领课题组成功将菜籽油转化成生物柴油,并设计出国内第一个完整工艺流程。该项目以油菜籽为原料,不经压榨,直接提取油脂并转化为生物柴油。

目前,全国上马的生物柴油项目已有上百个,产量超过了300万吨。如安徽国风集团规划建设的年产6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物柴油项目。

同时,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都计划在中国内地开办生物柴油厂。奥地利碧路公司第一个示范厂已在江苏省南通市动工,今年将投产,年产生物柴油可达25万吨。该公司计划还要在中国内地办几个利用菜籽加工生物柴油的工厂,将产品运回欧洲。

两问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概念的提出及实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应对能源危机的重要举措,其前景被十分看好。同时,有关生物柴油的一些疑虑也引起了专家重视。

发展油菜生物柴油,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和食油供应?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表示,油菜在中国内地南方地区是冬季作物,与粮棉争地的情况少。2000年以来,油菜面积增加了3倍多,粮食产量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就是证明。

傅廷栋介绍,目前中国食用油消费增长不会太大,供求基本持平。

因为国内常年缺口食用植物油约300万—400万吨,加入WTO后,2004年10月—2005年9月,国内消费植物油2045万吨(其中进口植物油673万吨,进口大豆2400万吨,折油400万吨,合计进口植物油近1100万吨),人平年消费16—17公斤,而世界平均年消费为17公斤。

另外,扩大利用冬闲田和提高含油量的潜力还很大。中国目前油菜面积约1.2亿亩,专家估计南方冬闲田、荒滩地还有约1.2亿亩,如果有价格、政策鼓励,石油供应进一步紧张,油菜有可能扩大到2.4亿亩。通过遗传改良,油菜含油量普遍从40%%提高到45%%—48%%是完全可能的。

成本问题如何解决?

按目前国内油菜油及菜籽的价格,按常规技术加工成的生物柴油价格比柴油约高30%%左右。

如果石油价格上涨至80美元/桶,就与油菜籽加工成的生物柴油价格基本持平。

德国生物柴油免税,因此生物柴油价格比化石柴油每升还低几欧分。专家认为,如果中国能像生产乙醇汽油那样实行补贴政策,生物柴油厂就有利润。

美国专家分析,美国混合20%%生物柴油的混合柴油,比一般的化石柴油每加仑价格高20美分,但若考虑生物柴油在环境管理方面的优势,两者成本相当。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吴谋成等已建立通过简化加工程序、饼粕深加工利用(生产浓缩蛋白等)来增加效益、降低成本的生产线。

新闻链接

油菜是以采籽榨油为种植目的的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菜籽油是良好的食用油,饼粕可作肥料、精饲料和食用蛋白质来源。油菜与大豆、向日葵、花生等成为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

油菜的老家在哪里?

我国栽培的油菜有3种,包括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其中甘蓝型油菜是目前种植最多的一种。

油菜有两个起源中心。白菜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的起源中心主要在中国和印度,甘蓝型油菜的起源中心在欧洲。

在亚洲,油菜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两国种植面积都扩大到300万公顷以上。至1985年,中国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超过了印度。

冬油菜和春油菜

根据油菜对温度等的要求,油菜可分为冬油菜和春油菜两种类型。我国油菜90%%属于冬油菜,主要种植于南方以及北方的部分冬暖地区,以长江流域最为集中。春油菜主要分布于油菜不能安全越冬的高寒地区。中国北部、西部和东北部以及欧洲北部等高纬度或高海拔低温地带,均以种植春油菜为主。加拿大几乎全为春油菜,由于一般是在5月份播种,亦称夏油菜。

菜油的营养价值

从籽粒中提取的菜籽油是良好的食用油。无芥酸的菜籽油用于制造人造奶油,并可作生菜油(色拉油)、起酥油和调味用油。

过去,菜籽油中的芥酸含量很高,人体不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低。通过品质改良后,无芥酸的菜籽油中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显著提高。亚油酸是动物油中所不具有的,只有依赖植物油供给,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并能降低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某油三酯,能软化血管和阻止血栓形成,对人体脂肪代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油菜也是工业原料

高芥酸(芥酸含量为55%—60%)的菜籽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铸钢工业中作为润滑油。一般菜籽油在机械、橡胶、化工、塑料、油漆、纺织、制皂和医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榨油后的菜籽饼,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6%—38%,其营养价值与大豆饼相近,是良好的精饲料。此外,油菜花器多,花期长,具有蜜腺,是良好的蜜源植物。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