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
根据近年我市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病虫发生情况、2009年冬前病虫残留基数、农作物种植品种、当前作物苗情和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结合农作物病虫发生演替规律综合分析,预测2010年我市水稻病虫总体将偏重发生,其中“两迁”害虫将偏重至大发生,纹枯病将偏重发生,条纹叶枯病、稻瘟病在感病品种上将偏重发生,二化螟、稻曲病将中等发生;玉米粗缩病在早播夏玉米(麦收前播种)上将偏重发生,玉米螟将中等发生;小麦纹枯病将偏重发生,小麦赤霉病将中等至偏重发生;油菜菌核病将中等至偏重发生。
预计2010年全市水稻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为85万亩次,玉米主要病虫发生面积为4万亩次,小麦主要病虫发生面积为1.5万亩次,油菜菌核病发生面积约为6.5万亩次。
二、防治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监测和预警;大力推行现代农业植保技术,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方法,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切实增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工作,将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确保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农作物获得丰收,促进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防治任务与目标
防治任务:2010年全市水稻病虫需防面积约为120万亩次,其中稻飞虱45万亩次,稻纵卷叶螟40万亩次,稻螟虫5万亩次,纹枯病15万亩次,条纹叶枯病5万亩次,稻瘟病5万亩次,稻曲病等穗期病害5万亩次;玉米粗缩病5万亩次,玉米螟2万亩次;小麦纹枯病1万亩次,小麦赤霉病1万亩次;油菜菌核病9万亩次。
防治目标:通过有效防治,将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造成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具体目标是:稻螟虫分蘖期为害株率控制在3%以内,穗期白穗率控制在1%以内;稻飞虱百丛虫量分蘖期控制在1000头以内,穗期控制在2000头以内;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蘖期控制在15%以内,孕穗期控制在10%以内;纹枯病病情指数控制在10以内;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10%以内;稻瘟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内。夏玉米粗缩病病株率控制在5%以下,玉米螟蛀茎株率控制在10%以内。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8%以下,小麦纹枯病茎病株率控制在10%以下。
推广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使实施区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病虫防治次数亩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亩使用量下降15-20%,降低病虫防治成本。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涉及面广,事关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市农委成立重大农作物病虫防控领导组,张师范主任任组长,洪卫文副主任任副组长,农技中心、植保、粮油、农业执法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各地要高度重视,强化政府植保公共服务职能,落实重大病虫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加强领导,成立相应指挥组织,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2、强化病虫监测预警。我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发生种类多、周期长,突发性、暴发性特点明显,且各地栽培条件不一,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区域间病虫发生差异大。各地要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工作,确保测报、植保技术人员在岗,认真按测报规范开展调查,及时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信息报告市农委植保站,以便准确做出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通报制度。大力推行病虫可视化预报工作。
3、加大防治技术宣传指导力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网络、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
4、突出重点,科学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玉米粗缩病、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重大病虫流行性、突发性强,发生面广,对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产量危害损失大。各地要突出以重大病虫为防治重点,于防治关键时期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农民全力开展防治,打好重大病虫应急防治硬仗。各地要大力推行农业生态调控、物理防控技术、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与使用量,大力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同时,各地要建立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展示区,积极开展害虫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型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重大病虫防治技术水平。
5、大力推进病虫专业化防治。各地要坚持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原则,大力发展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促进专业化防治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村千家万户治虫防病难问题,努力提高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6、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市农业执法部门要按照农药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要会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力量,加大查禁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净化农药市场,提高病虫防治效果,保护农民利益。
7、争取防治经费投入。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对下发的农作物病虫防控药械要做到专物专用,严禁挪用,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五、主要防控技术
(一)水稻病虫害
1、防治策略
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大力推广栽培控害和生态控害技术,促进稻田生态系统平衡;坚持“预防秧苗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稻田病虫管理策略。
2、主推技术
(1)栽培与生态控害技术。选用抗性品种;科学管理肥水;栽培避害技术;生物农药应用及天敌保护利用技术;害虫诱杀技术等。
(2)总体防治技术。种子处理及秧苗期病虫害预防技术、穗期总体防治技术。
(3)主要病虫抗药性治理技术。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等病虫害选择用药、控制用药及交替轮换用药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稻飞虱
①科学管理肥水。增施有机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稻飞虱食料和生存环境。
②保护利用天敌。一季稻7月初前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营造稻田天敌繁衍有利条件,促进其建立有效控害种群。
③抓好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为百丛低龄若虫1000头,孕、抽穗期为百丛低龄若虫1500头,齐穗期以后为百丛低龄若虫2000头。防治适期:卵孵盛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亩用有效成份吡蚜酮5克、噻嗪酮25克、乙虫腈4-5克、噻虫嗪0.5-1克,示范应用醚菊酯5-7克等。世代重叠严重,虫态复杂时,可亩用毒死蜱有效成份40-50克。施药技术:用足药量、对足水量(每亩60公斤)、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厘米左右水层5天),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亩用敌敌畏有效成份200克熏蒸。
(2)稻纵卷叶螟
①实施健身栽培。前期促进早发,中期适时适度烤田,后期控制氮肥使用,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虫性。
②保护利用天敌。水稻生长前期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种群的建立营造适宜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
③科学开展药剂防治。防治指标:分蘖期百丛低龄幼虫100头,孕、抽穗期百丛低龄幼虫50头。防治适期:大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7天后再补治一次;中等发生年份,防治适期为低龄幼虫高峰期。防治药剂:四(2)代亩用8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00克,防治适期应掌握在卵孵始盛期。五(3)代、六(4)代亩用有效成份阿维菌素1-1.5克、氯虫苯甲酰胺2克、丙溴磷50克、甲维盐0.5克,示范应用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3-4克。
(3)二化螟
①压低虫源基数。越冬代螟虫化蛹高峰期,冬闲田及时翻耕灌深水并保持一周以上。
②推行栽培避螟,实行生态控螟。适当推迟水稻播期,避开和减轻主害代的为害。合理用药,减少药剂对稻螟赤眼蜂、黑卵蜂等天敌的杀伤,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开展性诱剂、杀虫灯示范应用,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③适时开展药剂防治。一代以早稻大田和一季稻秧田为重点保护对象,在卵孵高峰期,亩用8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00克,或在1、2龄幼虫高峰期亩用杀虫单有效成份60-70克;二代重点防治单季稻田,防治适期在卵孵高峰期,重发区域7-10天后再补治一次,药剂选用甲维盐、阿维菌素复配剂,或亩用氯虫苯甲酰胺有效成份2克,示范应用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2-3克;三代重点防治单季晚稻、迟熟一季稻,药剂选用杀虫单与阿维菌素复配剂。防治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施药时田间要尽量保持浅水层,无水田块,必须加大用水量,确保防治效果。
(4)稻瘟病
①逐步淘汰感病品种,选用抗性优质品种。要高度重视两系杂交稻稻瘟病的防治;在老病区、山区不要选用感病品种;水稻品种在连续种植4-5年后要及时更换。
②做好种子处理。水稻播种前用25%咪鲜胺或5.5%二硫氰基甲烷2500-3000倍液浸种。
③加强肥水管理。注意氮磷钾的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提倡叶面喷施含钾、锌、硅、抗逆诱导物质等多种有效成份的叶面肥;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
④及时开展大田药剂防治。防治苗瘟、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2次;防治穗瘟,老病区感病品种要严格做到破口前3-5天喷药预防,一周后再补治,亩用有效成份稻瘟灵40克、或春雷霉素2-3克,或用75%三环唑30克,或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6-12克等。
(5)水稻条纹叶枯病
①加强虫情监测。5月初,开展灰飞虱发生基数调查,为开展麦田、秧田和大田防治提供依据。
②减少初始传毒媒介数量。灰飞虱重发区,于早春清除田边、地头、沟旁杂草,并开展麦田等前茬灰飞虱防治。
③重病区要选用抗病品种,并适当推迟播期,以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传毒高峰。
④狠抓秧田防治。重病区提倡使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育秧。小麦成熟收割期秧田普治灰飞虱,亩用有效成份吡蚜酮6克或毒死蜱40克等,并视虫情及时补治。
⑤大田防治。病害常发区在灰飞虱二代卵孵至低龄若虫盛期防治,亩用有效成份吡蚜酮5克、噻嗪酮20克。
(6)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
近两年,黑条矮缩病、南方黑条矮缩病在我市部分地区有所发生,并呈加重趋势。要加强对灰飞虱、白背飞虱等传毒媒介昆虫的防治,强化单、双晚稻秧田和大田前期的保护。亩用有效成份吡蚜酮6克,或高含量吡虫啉3克(防治白背飞虱),或噻嗪酮20克等防治传毒媒介昆虫,治虫防病。提倡使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育秧。
(7)稻曲病
①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协优系列、D优527、秀水664等。
②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于水稻破口前10-15天施药防治,视天气情况,破口期再治一次,亩用有效成份戊唑醇6-7克、烯唑醇10克,或选用井·蜡芽、井·烯唑、井冈·丙环唑等复配剂。
(8)水稻纹枯病
①减少菌源。灌水耙田时,打捞被风吹到田边的“浪渣”,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减少水稻纹枯病初始菌源。
②加强肥水管理。实行氮磷钾合理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适时适度烤田。
③及时开展药剂防治。早稻孕穗期病丛率达20%、抽穗期病丛率达30%的田块,中、晚稻拔节至孕穗期病丛率达20%的田块,要及时喷药防治。亩用有效成份井冈霉素10克、井·蜡芽25-30克、井冈·丙环唑6克、噻呋酰胺3.5-5.4克,药液要均匀喷在稻株中下部。重病田块7-10再治一次。
(9)总体防治技术
①水稻播种至秧田期:抓好种子处理,重点预防种传病害(恶苗病、苗稻瘟、干尖线虫病等);适时防治灰飞虱、白背飞虱,预防虫传病害(病毒病);抓好秧田螟虫、薊马防治。一是抓好种子处理环节;二是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准药剂,在移栽前3-5天用药防治,带药下田。
②水稻分蘖至拔节期:特别是7月底至8月上旬,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条纹叶枯病实施总体防治,节本增效。
③水稻破口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穗瘟、稻曲病等病虫害。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的效果。
④水稻穗期:根据病虫发生实际,以稻飞虱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害。
水稻病虫防治中,要按防治要求用足水量,均匀施药,并尽量保持田间寸深水层,提高防治效果。
(二)玉米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取生态控制、物理诱杀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2、主推技术
种植抗(耐)病玉米品种;栽培避害技术;生物药剂控害技术;种子药剂处理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玉米粗缩病
①调整播期。春玉米播期掌握在4月下旬以前;5月份,油菜等作物收获后,不要急于播种玉米,推迟至6月10日后再播种,避开玉米粗缩病传毒昆虫灰飞虱一代成虫麦田迁出期,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②推广综合抗(耐)病性较好的农大108、登海3号、蠡玉16、蠡玉35、鲁单6018、宿单9号、中科4号、东单80、皖玉17等玉米品种。
③种子处理。可用吡虫啉加混福美双拌种。
④夏玉米播种前后及三叶期,亩用吡蚜酮有效成份5克,对水喷洒玉米苗和田间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防治灰飞虱,连续喷2-3次。
⑤精耕细作,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培育健壮植株和合理群体,增强植株自身抗性。
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创造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及时拔除粗缩病重病株,减少毒源。
(2)玉米螟
在春玉米田一代玉米螟产卵盛期和夏玉米田二代玉米螟产卵盛期,亩用每克含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300克,按药、水、干细沙0.4:1:10的比例配成颗粒剂丢心或与其它药剂混配喷雾。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以下时可以不施药,花叶株率在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或百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连防2次;可选用辛硫磷颗粒剂,亩用有效成份9-12克丢心。
(三)小麦病虫
1.防治技术策略
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种植小麦抗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科学防控抓关键。
2.主推技术
(1)健身栽培。推行半精量播种和宽行(行距24厘米)播种技术,加强肥水管理,实施健身栽培。
(5)总体防治技术。着力抓好小麦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的总体防治。
3.主要技术措施
(1)小麦纹枯病。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加强田间管理,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及时喷药,亩用药剂有效成份井·蜡芽25克,或烯唑醇6-7克,或井冈霉素10克,或丙环唑9克。药剂喷雾选择上午有露水时进行,适当增加用水量,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重病区首次喷雾后隔10天再补喷一次。
(2)小麦赤霉病。在小麦初花期(扬花5-10%),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如多菌灵悬浮剂亩用有效成份60克、多菌灵超微可湿粉有效成份80克,或多菌灵·三唑酮悬乳剂、戊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若花期多雨,应在药后5-7天再喷一次。
(3)小麦蚜虫。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322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500头/百株,穗期8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亩用药剂有效成份吡蚜酮6克,或啶虫脒2克,或吡虫啉4克、或毒死蜱32克,或抗蚜·吡虫啉3.6-4.8克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
(4)总体防治技术。秋种时以防治纹枯病、地下害虫为重点,推行药剂拌种;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以纹枯病为主治对象;小麦抽穗扬花期以赤霉病、穗蚜、灰飞虱为重点。
(三)油菜菌核病
1.防治技术策略
以预测预报为前提,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药控为关键,全面推广综合治理技术。
2.主推技术
油菜菌核病花期适时药控技术。
3.主要技术措施
(1)选用抗耐病性较强的良种。油菜菌核病重发地区建议推广种植目前对菌核病表现相对较好抗(耐)病品种,如秦优10号、秦优7号、史力丰、中油14等。
(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播种(育苗),培育壮苗。加强田间管理,开好“三沟”,做到沟沟相通,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油菜根系活力,增强植株抗逆性。油菜生长中后期适时摘除病老黄叶、带出田外销毁,减少病菌侵染机率。
(3)规范施药技术。坚持预防为主,切实把好药剂防治“三关”,即防治适期关、防治次数关和对路药剂关。偏轻发生年份,在油菜盛花期(一次分枝开花枝率100%、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左右时)进行防治;对于易感品种或中等以上发生年份,要在油菜盛花初期(主茎开花株率达95%以上,一次分枝开花枝率20%)开始第一次用药防治,盛花期(一次分枝开花枝率100%、二次分枝开花枝率30%左右时)进行第二次防治;大发生年份高产栽培区第二次防治后7-10天再治一次。过早用药或施药次数不足对最终病情控制效果都不理想。防治药剂亩用有效成份菌核净40克,或腐霉利37.5克,或咪鲜胺15克,机动喷雾器兑水30千克,手动喷雾器兑水60千克均匀喷雾。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按照技术要求使用烟雾机进行油菜菌核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