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生趋势:预计全省棉花中后期主要病虫总体呈中等发生态势,发生程度与2012年接近。其中四、五代棉铃虫全省中等发生,沿江中东部棉区偏重发生,卵孵高峰期分别在8月中旬后期、9月中下旬;四、五代斜纹夜蛾全省中等发生,豆、菜、棉混栽棉区偏重发生,四代低龄幼虫高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四代棉盲蝽全省中等发生,低龄若虫峰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花铃期棉蚜、棉叶螨全省偏轻发生,发生盛期在8月中旬;棉花枯、黄萎病全省偏轻发生,发病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铃期病害全省中等发生。预计棉花中后期病虫全省发生面积约1230万亩次,其中棉铃虫约180万亩次、斜纹夜蛾约280万亩次、棉盲椿约260万亩次、棉蚜和棉叶螨约280万亩次、棉花枯(黄)萎病约120万亩次、铃期病害约110万亩。
二、预报依据
1.当前棉田病虫基数普遍偏低。近期各地调查棉花主要病虫当前发生基数大部分地区低于偏轻发生2012年同期。
棉铃虫:截止7月中旬末三代卵量大部分棉区百株累计在60粒以下,比近3年同期均值减少54.0%-65.4%。三代幼虫量繁昌、太湖、无为、东至县等地百株为1.2头-4.8头,其它地区目前尚未查见,少数棉区幼虫较高,如含山县百株幼虫量8头,高于中等发生2012年同期。
斜纹夜蛾:灯诱累计蛾量自7月初以来,沿江棉区多为13-53头,较3年均值减少6.3%-33.5%,但望江比常年增加7.6%。百株虫量沿江大部分棉区0.5-2.4头,比近3年同期均值减少33.5%-75.0%,田间虫量较低。我省常年7月底、8月份受台风等气候条件影响,外地虫源补充迁入,预计后期田间虫量将有所上升。
棉盲蝽:灯诱虫量6月份无为、东至、望江、太湖单灯累计诱虫量分别为836头、219头、128头、18头,是2012年同期的1.0倍-2.0倍。7月中旬各地田间调查平均百株虫量0.2-4头,平均新被害株率在1.2%-6.9%,低于近年同期均值,棉盲蝽寄主植物广泛,在棉田外寄主作物上发生普遍,有利于后期迁入棉田发生为害。
棉蚜:目前大部棉区棉蚜发生量少,平均百株三叶蚜量一般在400头以下,有蚜株率在12.5%-46.7%,低于近三年同期均值。部分棉区如无为有蚜株率达到76%,平均百株三叶蚜量1378.7头,是近3年同期均值5.7倍,是2012年同期4.2倍。
棉叶螨:当前,棉叶螨发生基数大部分地区偏少,平均有螨株率一般在1.2%-7%,数量低。仅无为、太和平均有螨株率为12.0%和15.2%,接近或达到防治指标。
棉花枯、黄萎病:7月中旬调查全省平均病株率3.5%,低于近年同期。目前出现高温隐症现象,预计棉花后期随气温的下降田间将出现秋季发病高峰。
2.食料条件总体有利于棉花害虫发生。棉花生长后期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抗性有所下降,利于四、五代棉铃虫发生;当前,棉花正处于花铃期,嫩蕾嫩铃多,食料条件对棉盲蝽、斜纹夜蛾、发生有利。
3.未来气候条件比较有利于棉花中后期主要害虫发生。省气象部门预报,7月下旬-8月中旬全省大部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其中江北局部地区较常年偏多,平均气温全省较常年同期略偏高。未来气候条件对棉铃虫、棉叶螨、斜纹夜蛾、部分棉区棉盲蝽发生较有利。
4.天敌抑害能力较强。近日各地天敌发生情况调查,萧县、望江、无为、贵池、宿松、繁昌棉田平均百株天敌单位分别为22.5、19.6、12.7、12.0、12.0、10.0,多数棉区天敌数量较高,天敌抑害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