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获转基因抗黄萎病棉花新株系

浏览次数:5

科技日报北京8月29日电(记者范建人民日报记者蒋建科)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获得转基因抗黄萎病棉花新株系。这将使棉花“癌症”有望得到根治。

据在山东惠民县的田间病圃最新观察鉴定,棉花黄萎病的感病对照品种发病率为99.1%,病情指数高达82.0的情况下,有16个转基因株系的病情指数在20以下,其中1个株系病情指数只有7.26,达到高抗黄萎病水平。

有棉花“癌症”之称的黄萎病,是比虫害还要难治的重要病害,能长时间在土壤中存活,并在植物茎秆的“维管束”里蔓延,如同癌细胞在人的血管里扩散,用化学防治难以奏效。

上世纪90年代初,黄萎病上升为棉花第一大病害,并连续多年严重发生。在全国8000万亩棉田发病面积达到一半,造成皮棉损失年均以亿公斤计。在棉铃虫已被控制后的今天,黄萎病成了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然而,世界上迄今没有找到高抗黄萎病的“资源”。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齐俊生博士课题组,在导师李怀方教授指导下,经6年艰苦努力,从“海岛棉”中分离、克隆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黄萎病基因“At7”,并导入“陆地棉”,从而培育出高抗黄萎病的新株系。

该课题组是利用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落叶型“V991”菌系的毒素诱导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再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10个与抗黄萎病密切相关的基因片段,其中一个片断克隆出了全序列基因,将其命名为“At7”,然后将它导入棉花。

齐博士说,他们是用约9万粒转基因棉花种子,在强致病力菌系的高压条件下,筛选出11株高抗黄萎病单株的。2005年至今,通过南繁北育获得大量转基因第三代种子。今年,他们又以超出正常剂量100倍的黄萎菌用于苗期接种,将棉苗带菌移栽到多年种植的黄萎病害严重的棉田,终获理想效果。

该成果已经通过专家鉴定。今日在山东省惠民县的“转基因棉花抗黄萎病研究成果现场观摩会”上,抗病育种专家马存研究员介绍,在栽培的“陆地棉”、“亚洲棉”及“海岛棉”三大棉种中,“海岛棉”具有高抗黄萎病的基因。利用普通杂交育种手段难以获得既高抗黄萎病又高产的品种,采用从“海岛棉”中分离、克隆出高抗黄萎病又高产的基因导入“陆地棉”,最终培育抗病、丰产的新品种,是解决棉花抗黄萎病的有效途径,预示着棉花黄萎病得到控制的时代就要到来。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