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黄曲霉抗性新品种培育获突破

浏览次数:7

黄曲霉毒素污染,一直是世界范围内花生生产、贮藏及加工中面临的严重威胁。我国是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利用品种的抗性是防治污染的有效途径,然而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应用于生产的抗黄曲霉品种很少。

由中国农科院院油料所廖伯寿研究员主持的“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改良基础及中花6号的培育与应用”项目,建立了花生黄曲霉产毒抗性快速鉴定方法、技术标准以及花生黄曲霉抗性鉴定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首次明确了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属性及与其他主要性状的协同改良潜力,并通过杂交和遗传重组,创造出一批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的高油花生新种质。

在此基础上,该团队在国内外首次培育出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的高蛋白花生新品种中花6号。该品种属珍珠豆型早熟中粒种,是食油兼用型优质品种。在实验室接种黄曲霉菌条件下,中花6号平均毒素含量比感病对照低10%左右,抗黄曲霉能力在现有改良品种中居首位。同时,中花6号还具备高抗青枯病性,抗性率达93.9%。自2001年以来,中花6号已在湖北、河南、四川、江西、湖南、广西等省累计推广1200多万亩,为降低花生产区尤其是花生青枯病疫区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风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青枯病区花生生产能力做出了贡献。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