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种黑粒花生因其独特的保健作用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世界独有的黑种皮花生,因为产量低、育种难,只在山东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的种植。2007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专用花生新品种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青岛农业大学(前莱阳农学院)生命科学院的教授王晶珊正是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王晶珊介绍说,就像人类有黄、白、黑皮肤一样,受基因的控制,除了普通的花生之外,还有黑花生(也被称作富硒黑花生,黑粒花生)、白花生(也被称作白粒花生)以及红白相间的彩色花生。“黑粒花生富含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达27%,蛋白质、高精氨酸含量分别比普通花生高5%和23.9%,钾、锌、硒含量分别比普通花生高19%、48%和101%。”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王晶珊调回莱阳农学院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王晶珊越来越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开始不够用了。1992年,王晶珊东渡日本,攻读农学硕士、博士学位,并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留学期间,王晶珊开始进行体细胞杂交法在甘薯育种应用上的基础研究。“传统的杂交技术是在开花时通过杂交授粉来获得后代,然后从中选择优良个体培育新品种。而对于杂交不亲和的种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杂交授粉,也就得不到杂种后代。如果在实验室中通过将杂交不亲和的植物体细胞进行融合,再进一步培养得到再生植株,就可以获得体细胞杂种后代,从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1998年王晶珊获得了农学博士学位,带着她的甘薯项目回到莱阳农学院,并成功地培育出两种全新的甘薯新品种——甘薯同一不亲合群内品种间体细胞杂种以及甘薯与其杂交不亲和的近缘野生种间体细胞杂种,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不过,王晶珊最念念不忘的还是花生,她所主持的课题也大多与花生有关,她所取得的成绩也多与花生有关:“专用花生新品种创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花生品种资源的搜集、研究、保存及利用”2000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王晶珊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并获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等国家六部委颁发的成就奖。授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并受到了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让王晶珊微感遗憾的是,与甘薯相比,体细胞杂交法在花生育种上的应用至今还没有突破,“不过我是个喜欢工作的人,而且也喜欢我的工作,就算在研究中有起起伏伏,在实验中有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我也愿意继续研究下去。”王晶珊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