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大豆灰斑病

浏览次数:7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由于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愈来愈严重,一般发生年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份可减产30%。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茎、荚及种子。带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呈现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低温多雨时,病害扩展到生长点,病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圆斑,后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大小2-5毫米,有的病斑呈椭圆或不规则形,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中间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发病重的病斑布满整个叶片,融合或致病叶干枯。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病斑上霉层不明显。

防治大豆灰斑病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田间管理,发病时及时清除病苗,可有效地控制发病。②药剂防治。叶发病时可喷洒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防治,隔10天左右喷1次,喷1-2次。③收获后及时深翻土地。



[ 农业技术搜索 ]  [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民发发农业技术网
分享农业技术、农药技术、大棚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病虫防治等相关技术文档的网络信息平台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MinFaFa NE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site base on the destoon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