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生长中后期主要包括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也就是大豆生殖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开花期就是大豆生长最旺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大豆花荚的形成最强烈的时期。
结荚期就是大豆荚果的形成过程,大豆开花后,也就进入了结荚期,此时是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之间对光合产物竞争最强烈的时期,尤其是无限生长的品种。
鼓粒期就是大豆籽粒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籽粒膨大最快的时期,此时,大豆的生殖生长占据主导地位,养分向籽粒内快速转移。根系吸收能力大大下降。
成熟期是籽粒内部物质转化的过程,大豆叶片逐渐变黄脱落,茎秆由绿变黄,荚果变为黄褐色,籽粒逐渐变硬,当种子变硬而呈现出品种固有的形状、大小和色泽时,就是大豆的成熟期。
当前正值大豆开花结荚期,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
今年入秋后高温热害与干旱叠加,对夏大豆开花结荚影响较大,影响结实率和后期产量形成。
天气预报气温持续高在38-39度,田间气温实际持续在四、五十度。大豆开花适宜的温度为25~28℃,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90%。气温长时间维持在以33℃以上,大豆花粉粒会干瘪,造成授粉受精不良。如果大豆开花结荚期持续高温干旱,大豆会不开花或花量少,或者不能正常受精导致落花落荚,有花无荚,影响产量。温度太高,大豆难以正常开花授粉结荚鼓粒。
针对当前高温干旱热害的严峻形势,对大豆生产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及科学防灾减灾,特提出大豆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一、抗旱防涝
密切关注异常天气情况,做好防灾减灾预案,积极应对涝灾、旱灾等各种危害,切实减少灾害对大豆生产的影响。
对处于花期的大豆,若中午叶片出现萎蔫现象,应在早晚时段及时用喷雾的喷灌机进行滴灌,降温增湿。浇水灌溉要根据前期施肥量和苗情长势,结合灌溉酌情追肥。
对降雨过多出现明水的地块,及时组织人力和机械力量疏通田间沟渠、挖渗水沟,加快排水散墒。同时,及时增施速效肥、防治病虫害,减小涝害对大豆产量的不利影响。花荚期、鼓粒期若高温、无雨天气连续出现,则应及时灌溉,每次每亩灌水量20立方米左右,尽量减少花荚脱落。
二、追肥促弱
对生长表现脱肥或生育期延后的地块,可通过喷施叶面肥,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粒重,将产量损失降到最低。
如出现微量元素缺乏症状,可通过叶面喷施微肥补充镁、锰、钼、硼等微量元素。第一次在大豆初花期每亩用尿素0.25kg+磷酸二氢钾0.2kg叶面喷施;第二次在大豆结荚期、第三次在大豆鼓粒期结合病虫防治进行,喷施磷酸二氢钾0.2kg+米醋0.16kg+硼肥增荚促熟。
三、治虫防病。
要用管理棉花的经验和做法来管理大豆。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时制订防治方案,并遵循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重点防治点蜂缘蝽、地下害虫(蛴螬)、条蜂缘蝽、蓟马、盲蝽蟓、烟粉虱、大青叶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潜蝇、食心虫、豆荚螟、根腐病、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拟茎点茎枯等病害。特别是对点蜂蝝蝽、盲蝽蟓等刺吸性虫害防控,预防“症青”发生,应采取大面积统防统治。
初花期开始防虫,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施2~3次。第一次:喷吡虫啉+辛硫磷+氯氰菊酯+氨基酸液肥+硼钼肥;第二次:喷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氨基酸液肥;第三次:噻虫嗪+高氯氟菊酯+敌敌畏+阿维菌素(或甲维盐)+磷酸二氢钾。今年的病虫害发生严重,很难防治,喷一般的农药效果甚微,建议喷药时最好选用康宽、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等安全剂型农药。
在重大病虫防治过程中,可与喷施叶面肥同时作业,实现“一喷多防”、“一喷多促”、“一喷多效”,实现防病、防虫、减灾、提质、增产的效果。
四、防倒防衰
大豆开花后,如果大豆氮肥过足,密度过大,长势过旺,每亩可以喷多效唑40-5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有效防止植株疯长,保花保荚,促进籽粒膨大,提高千粒重,防止植株早衰,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五、防雹减灾
密切关注雹灾气象预报,重视参考群众经验判断发生雹灾的可能性,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发生雹灾,视严重程度采取救灾措施,若生长点没有遭到破坏,可通过及时追施速效肥等方法促进大豆恢复生长。而对雹灾较重、基本绝收的地区,应采取改种其他作物等措施。
六、适时收获
联合收获最佳时期为大豆完熟初期,此时大豆叶片全部脱落,茎秆变黄,植株呈现原有品种色泽,豆荚表现出本品种特有的颜色,手摇植株籽粒发响,籽粒含水量降至18%以下时及时收割。为提高收获质量,大豆联合收获机可配置扰性割台,尽量降低拨禾轮转速,调节脱粒滚筒与凹板筛之间的间隙、调整清选系统风机转速。(作者:濉溪县科技开发中心濉溪县大豆产业协会纪永民研究员)